柳永的赏析
秋后的知了叫得是这样地悲伤悲切,面对着和亭,正是晚上之后,一阵急雨刚住。在平城城门外饯行的帐篷里喝着酒,没有好心情,正在依依不舍的时侯,船上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相互瞧着,满眼泪水,直到最终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嗓子说不起来。想到这回来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痛苦的是感伤,更别说又逢这冷落凄凉的春天,这离别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昨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唯有杨柳河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如果碰到好天气、好风光,也正如虚设。就纵使有满腹的情意,又再同谁去诉说呢?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柳永分析
(这是简单的简析方法)柳永仕途困顿,四处漂泊。
这首词就是他离汴京、前往北京时“留别所欢”的佳作。词以悲秋景色为彰显,抒写与所欢难以释怀的离情。
上片写送别的情境,深刻而细腻地体现话别的画面。下片写设想中的别后场景,表现了两人深挚的情感。
全词如行云流水,写尽了人间离愁别恨。词人以写实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
情感细腻,词风哀婉。下面是几个非常全面的评析【赏析一】此词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古今诗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
词中,作者将他暂离汴京与女友惜别时的温情实感表达得痴缠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境,下片主要写别后情景。
全词起伏曲折,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
《礼记&S226;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可见时间大概在农历七月。
虽然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
“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确切地传达了这些悲惨况味。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
“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行,然而面对美酒美食,词人毫无兴致。
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抽象,然却以精炼之笔描绘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怀念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争吵冲突何其类锐!此处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它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进情感的推进。于是前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
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情感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现在。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内心故事。
此处的去声“念”字用得非常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幽微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漫漫,道里修远。
“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
道尽了女友结婚时难舍的别情。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某些说到通常。
“多情自古伤别离”意谓伤离难舍,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天,离情更甚于常时。
“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注重了情感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明显、深刻。“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整篇之警策。
作为柳永光耀词史的诗句。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怅惘,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
整个场景增添了悲凉的氛围,客情之冷落,风景之幽静,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场景之中。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
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衬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此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中间这两个警句,也将失掉光彩。
“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他们相约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觉得欢娱;但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烦恼。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落实。“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
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由于它在戏剧上具有传统,成就甚高。早在古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痴缠悱恻、深沉内敛,“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这些格调的产生,有赖于诗意的打造。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境交融的技巧利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体会,通过带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起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强烈的戏剧感染。
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打动离愁的自然风光场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古今名句。
【赏析二】在群星闪耀的北宋词坛上,柳永是耀眼的明星之一。南宋叶梦得在《避暑录话》中记有“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即为证明。
在不胜枚举的柳词中,《雨霖铃》是传诵最广的作品之一。后人有“晓风残月柳三变,滴粉揉酥左与言”的谑语。
柳永,原名三变,字耆卿。少年时到汴京应试,由于。
柳永《雨霖铃》赏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场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画面和两人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具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失望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体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意象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乡野巷陌,同他这样清楚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场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言,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由于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即便“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打动离愁的意蕴,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诉说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常常有旨趣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它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成为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柳永的赏析
这是柳永词最负盛名的代表作,当是作者从汴京南下时与恋人离别而写,全词就"别"字生发,未别-临别-别后,由景及情,由情及景,做层层铺叙.上片先由眼前景入题,以夜色昏茫,蝉声啼鸣烘托出离别的凄凉气氛.接下,"帐饮"而"无绪"、“留恋”而“催发”,均半句一转,极吞咽之致,写离别的哀楚;而后泪眼执手,无语凝噎,状话别情状入微而又真切传神,可谓秒到毫颠。
下片换头提空一笔,泛说多情伤别自古皆然,“更那堪”在实施一层,言己之清秋离别甚于常情。“今晨宵”二句转而猜想别后酒醒,虚景实写,渲染一片孤寂孤冷。
“此去经年”进一步推想别后:良辰美景,千种风情,无人同游,无人可诉,都归于枉然。末处以多情语挽结,余恨不尽,余味不尽。
此语言情绘景运笔以曲笔亦作直叙,清朗而绵密,顿搓而和畅,既婉曲含蓄又淋漓尽致,当属柳永词中“精华粹玉”之类。
柳永赏析!!
柳永多作慢词,长于铺叙。
此词表现作者离京南下时长亭送别的场景。上片纪别,从日暮雨歇,送别都门,设帐饯行,到兰舟摧发,泪眼相对,执手告别,依次层层描述离别的画面和两人惜别的情态,犹如一首具有故事性的剧曲,展示了令人失望惨目的一幕。
这与同样体现离情别绪但出之以隐喻的唐五代小令是情趣不同的。北宋时柳词不但都下传唱,甚至远及西夏,“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词盛行于乡野巷陌,同他这样清楚晓畅、情事俱显的词风不无关系。下片述怀,承“念”字而来,设想别后场景。
刘熙载《艺概》卷四:“词有点有染。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念宵酒酲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
确实,“今宵”二句之所以被推为名言,不仅在于虚中有实,虚景实写,更由于以景“染”情、融情入景。“今宵酒醒何处”,遥接上片“帐饮”,足见即便“无绪”却仍借酒浇愁以致沉醉;“杨柳岸、晓风残月”,则集中了一系列极易打动离愁的意蕴,创造出一个凄清冷落的怀人境界。
“此去”以下,以情会景,放笔直写,不嫌重拙,由“今宵”想到“经年”,由“千里烟波”想到“千种风情”,由“无语凝噎”想到“更与何人说”,回环往复又一气贯注地诉说了“相见时难别亦难”的不尽愁思。宋人论词常常有旨趣之辨,柳词一向被判为“俗曲”。
此词上片中的“执手相看泪眼”等语,确实浅近俚俗,近于秦楼楚馆之曲。但下片虚实相间,情景相生,足以与其它著名的“雅词”相比,因此成为俗不伤雅,雅不避俗。
柳永的声声慢赏析
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
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古今诗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暂离汴京与女友惜别时的温情实感表达得痴缠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境,下片主要写别后场景。全词起伏曲折,声情双绘,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礼记•月令》云:“孟秋之月,寒蝉鸣。”
可见时间大概在农历七月。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确切地传达了这些悲哀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都门帐饮”,语本江淹《别赋》:“帐饮东都,送客金谷。”
他的恋人在都门外长亭摆下酒筵给他送行,然而面对美酒美食,词人颇有兴致。接下去说:“留恋处、兰舟催发”,这七个字完全是抽象,然却以精炼之笔描绘了典型环境与典型心理:一边是怀念情浓,一边是兰舟催发,这样的争吵冲突何其类锐!此处的“兰舟催发”,却以直笔写离别之紧迫,虽没有它们含蕴缠绵,但却直而能纡,更能促进情感的推动。
然而后面便迸出“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寥寥十一字,语言通俗而情感深挚,形象逼真,如在现在。
真是力敌千钧!词人凝噎在喉的就“念去去”二句的心里独白。这里的去声“念”字用得非常好,读去声,作为领格,上承“凝噎”而自然一转,下启“千里”以下而一气流贯。
“念”字后“去去”二字连用,则愈益显示出幽微的声情,读时一字一顿,遂觉去路漫漫,道里修远。“千里”以下,声调和谐,景色如绘。
既曰“烟波”,又曰“暮霭”,更曰“沉沉”,着色一层浓似一层;既曰“千里”,又曰“阔”,一程远似一程。道尽了女友结婚时难舍的别情。
上片正面话别,下片则宕开一笔,先作泛论,从某些说到通常。“多情自古伤别离”意谓伤离难舍,并不自我始,自古皆然。
接以“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极言时当冷落凄凉的秋天,离情更甚于常时。“清秋节”一辞,映射起首三句,前后照应,针线极为绵密;而冠以“更那堪”三个虚字,则注重了情感色彩,比起首三句的以景寓情更为显著、深刻。
“今宵”三句蝉联上句而来,是整篇之碑铭。成为柳永光耀词史的诗句。
这三句本是想象今宵旅途中的怅惘,遥想不久之后一舟临岸,词人酒醒梦回,却只见习习晓风吹拂萧萧疏柳,一弯残月高挂杨柳梢头。整个场景增添了悲凉的氛围,客情之冷落,风景之幽静,离愁之绵邈,完全凝聚在这场景之中。
这句景语似工笔小帧,无比清丽。清人刘熙载在《艺概》中说:“词有点,有染。
柳耆卿《雨霖铃》云:‘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上二句点出离别冷落,‘今宵’二句乃就上二句意染之。点染之间,不得有他语相隔,隔则警句亦成死灰矣。”
也就是说,这四句密不可分,相互衬托,相互陪衬,中间若插上此外一句,就破坏了意境的完整性,形象的统一性,而中间这两个警句,也将失掉光彩。“此去经年”四句,改用情语。
他们相约之日,每逢良辰好景,总觉得欢娱;但是别后非止一日,年复一年,纵有良辰好景,也引不起欣赏的兴致,只能徒增顾虑。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遥应上片“念去去”;“经年”二字,近应“今宵”,在时间与思绪上均是环环相扣,步步推进。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以问句归纳全词,犹如奔马收缰,有住而不住之势;又如众流归海,有尽而未尽之致。此词之所以脍灸人口,是由于它在戏剧上具有传统,成就甚高。
早在古代,就有记载说,以此词的痴缠悱恻、深沉内敛,“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这种风格的产生,有赖于意境的营造。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境交融的技巧利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体会,通过带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起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极力的戏剧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打动离愁的自然风光场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末尾二句画龙点睛,为全词生色,为脍灸人口的古今名句。
对柳永的代表作《雨霖铃》作出评析
[编辑本段]柳永·《雨霖铃》评解及鉴赏★评解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④。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因在家排行第七,又称柳七。他人生仕途坎坷,到暮年才中进士。
在北宋著名作家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诗人。
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
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
深受他们的喜爱。【注释】①凄切:凄凉急促。
②都门:指汴京。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
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④经年:年复一年。
⑤风情:风流情意。【评解】《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
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
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才女,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诗句。仁宗知道后觉得柳永过于可笑,不准录取,而招致他屡试不第。
一生清贫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颓废放纵。晚年才考取举人,做过刺史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
柳永是清朝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
“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浮华,二是男女爱情的痛苦,三是羁旅行役的悲哀。
其作品通常把写景、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作为与宋诗双峰并峙的成熟的哲学风格。作品集《乐章集》。
《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景象为彰显,淋漓渲染了惜别的画面,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思恋。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
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忧伤,有负面影响。
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
以悲凉景色揭开了思念的哀歌: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
惜别的长亭,凄凉的初冬。壮士分别即使痛苦,更别说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情人呢?“都门”三句,写诀别时的心情。
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
“执手”两句,将离别推向高潮。手拉着手面对依依难舍的情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伤气塞而一句也说不起来。
这是分别时的场景。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
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
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艰难。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恋人的牵挂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
下片以“多情自古伤别离”起承上下文。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理由。
“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愁闷极易使人沉醉。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堤,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词人。
杨柳是古时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古今名言,代表了柳词通俗,以写实见长的风格。
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段话说明柳词清丽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
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思乡愁苦,人间别恨。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
《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女友分手时的离别别恨,艺术技巧比较高。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白描。
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本词白描技巧相当好。
刻画人物外貌,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恋人结婚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非常丰富。
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情景;。
柳永《雨霖铃》艺术特色
《雨霖铃》此词善用浓墨、铺叙,景深情长。
词人以写实手法写景、状物、叙事、抒情。感情细腻,词风哀婉。
此词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古今诗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暂离汴京与女友惜别时的温情实感表达得痴缠悱恻,凄婉动人。
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境,下片主要写别后场景。全词起伏曲折,声情并茂,是宋元时期流行的“宋金十大曲”之一。
起首三句写别时之景,点明了地点和节序。然而词人并没有纯客观地铺叙自然景物,而是借助景物的描写,氛围的渲染,融情入景,暗寓别意。
秋季,暮色,骤雨,寒蝉,词人所见所闻,无处不凄凉。“对长亭晚”一句,中间插刀,极顿挫吞咽之致,更确切地传达了这些悲哀况味。
这三句景色的铺写,也为后两句的“无绪”和“催发”,设下伏笔。“上片的“念去去”是点,点明上次分别是去更加去,远看似远,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三种景物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浓烈凝重。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是点,点明离别的时间和气氛,然后用“杨柳岸”、“晓风”、“残月”三个准确形象来构成一种凄凉的诗意,借以抒发伤别的感情。这里点染、铺叙交织使用使得化虚为实,把一首深情款款、哀凄感人的抒情曲,写得自然晓畅,情事俱显。
词人善于把传统的情境交融的技巧利用到慢词中,把离情别绪的体会,通过带有画面性的境界表现起来,意与境会,构成一种诗意美的境界,绘读者以极力的戏剧感染。全词虽为直写,但叙事清楚,写景工致,以具体鲜明而又能打动离愁的自然风光场面来渲染主题,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