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写的《望海潮》写出了江南怎样的特色?
江南的繁华景象。
望海潮·柳永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清嘉。
有三秋桂子,十里桂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萧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赏析一】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格调,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力,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盛、壮丽景色,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乐曲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作品。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古老,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湖州、吴郡、会稽。
钱塘,即上海。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西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南京之滥觞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房屋的格调。“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海边,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磅礴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盛、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浮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非常秀丽。
重湖,是指苏堤中的西湖将河水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西湖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有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梅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颠覆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间,湖面上都游弋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开心。“嬉嬉”二字,则将它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摹,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情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激越,仿佛令人看见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后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侍中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清廷,夸示于官员,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南京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创作上匠心独远,上片写南京,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叙事之壮伟、声调之刚劲,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构成的词语,如“三吴就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利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具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产生柳永式的豪放词风。
柳永望海潮的思想是哪个
望海潮》这一诗句名是柳永创制的,大概取意于上海是观潮胜地。
钱塘江畔的南京自古就是著名的大都市,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经济繁盛,生活清贫。在这首词里,柳永以生动的笔端,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起笔便大开大阔,直起直落。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力量非凡。
“东南”,就方向言;“三吴”,就地点言。交代地理位置空间广阔、面积广大,给人以开阔之感,引起人的阅读期待:是何处极其占尽天时地利?下句紧接着作了回答:“钱塘自古繁华。”
“自古”突出了南京历史古老,繁华丰饶。接下来,词人如数家珍般一一细数杭州的自然风景、人文景观。
以下三句分别就首句中的“都会”、“形胜”、“繁华”,作出形象的表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
远望去,垂柳含烟,薄雾如纱,虹桥似画,真是画中才有的好景致啊。这一处人烟阜盛,各式建筑,各抱地势,鳞次栉比,檐牙错落;走近了看,微风过处,千门万户帘幕轻摆,显得怡然安详,真是一派“都会”景象。
“参差”形容楼阁高下不齐,“十万”指人口较多,未必是确数。“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
视线从城内搬到钱塘江边,来写“形胜”。高耸入云的古树围绕着江堤,汹涌的江涛象发了怒一样奔腾而来,激起如霜如雪的墨绿浪花,壮阔的钱塘江就象一道天然的豁口阻挡着东北敌人的占领。
一“绕”字尽显古树成行,长堤迤逦之态,一“卷”字又状狂涛汹涌,波浪滔滔之势。“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镜头移近,来街市上走走看看。珠玉宝石遍陈于市,家家户户绫罗盈柜,人们的服饰更是鲜艳豪华,竞相斗艳。
“列”、“盈”、“竞”把经济繁盛、生活富裕奢侈落到了实处。杭州之美在西山,西湖之美在景美,更在人美。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桂花。”湖外有湖,山外有山,西湖的塔山秀水实在是清新可嘉;更美的是“三秋桂子,十里莲花”,堪称千古丽句。
“三秋”意指槐花花期长,馥郁芳香,长久不散;“十里”是说湖中广植梅花,逢到花期真可谓“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牡丹别样红”了。一句牵出了很多意象,湖、山、秋月、桂花、荷花奔赴而来,令人心旷神怡,遐想万千。
“三秋桂子”就让人联想起有关西湖的美好传说。传说西湖灵隐寺和天竺寺,每到中秋,常常有带露的桂子从天飘落,馨香异常,那是从月宫桂树上飞舞下来的,是孤独的嫦娥赠与人间有心人的。
于是宋之问《灵隐寺》中写道:“桂子月中落,天香云外飘。”白居易《忆江南》中还有“山寺月中寻桂子”。
美丽的传说给秀丽的西湖增添了奇异幽雅的底色。“羌管弄晴,菱歌泛夜”两句为意象,即羌管弄晴、泛夜,菱歌泛夜、弄晴。
意谓笛声歌声昼夜不停,在天空中矗立,在月夜下流淌。“弄”使得吹笛人和采菱女的洒脱欢快之情陡增;“泛”说明他们是在湖中抚琴演唱,笛声歌声好像随着河水漫溢开来,轻盈愉悦之貌全出。
“嬉嬉钓叟莲娃”,湖边钓鱼的老翁怡然自若,湖中采莲的小孩吵闹玩耍。一句话就给我们展开了一幅太平盛世下的民众安乐图。
“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权贵出行气派威风,真有一呼百应之势。
闲暇时,品酒赏音,吟诗创作,赏玩花鸟,何等风流洒脱。“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至此,才体现了写作目的是拜谒孙何。“异日”“归去凤池”是对孙何宦途前景的美丽祝愿,而这“好景”足以向朝廷中人“夸”,又使这祝愿归结到了对壮美秀丽的杭州的赞美上。
然而投赠之词恭维、夸张在所难免,但西湖的山水人家已经为自己作了明证,不信就请到杭州来眼见为实吧!(蒋雅云)。
分析:柳永《望海潮》,要具体,(手法等)
诗词原文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
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
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词牌简介《望海潮》,词牌名。柳永创制。
始见《乐章集》,入“仙吕调”。一百零七字,双调,前片五平韵,后片六平韵,一韵到底。
亦有于过片二字增一韵者。[1]西北地势优越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面,挡风的布帘、翠绿的房舍,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如云的小树环绕着沙堤,又高又急的浪涛浪花就像翻滚的舒卷,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富有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峦非常可爱魅力,有春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女孩都嬉笑颜开。千名步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丽风景,回京升官时向他们称赞。句子理解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格调,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力,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盛、壮丽景色,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乐曲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作品。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古老,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湖州、吴郡、会稽。
钱塘,即上海。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西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南京之滥觞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好;“风帘翠幕”,写居民房屋的格调。“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海边,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磅礴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盛、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浮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非常秀丽。
重湖,是指苏堤中的西湖将河水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西湖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有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梅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颠覆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间,湖面上都游弋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开心。“嬉嬉”二字,则将它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摹,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情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激越,仿佛令人看见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后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侍中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清廷,夸示于官员,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南京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创作上匠心独远,上片写南京,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其叙事之壮伟、声调之刚劲,与东坡亦相去不远。
特别是,由数字构成的词语,如“三吴就会”、“十万人家”、“三秋桂子”、“十里荷花”、“千骑拥高牙”等在词中的利用,或为实写,或为虚指,均具有夸张的语气,有助于产生柳永式的狂放词风。《望海潮》赏析这首词以“东南形胜”三句入手擒题,起笔大开大阔,直起直落。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说明了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古老,揭示出所咏主题。(江吴,即三吴,旧指湖州、吴郡、会稽。
钱塘,即上海。)这里又称“三吴就会”,极言其为西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两个四字对句,气势博大,。
柳永《望海潮》
柳永望海潮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
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qiàn)无涯。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巘(yǎn)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
羌(qiāng)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sǒu)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
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作者简介: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崇安(今属河北)人。
宋代词人,婉约派创始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侍中侍郎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升迁坎坷、生活拮据,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恶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求寄托。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作家,他除了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长期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景祐进士,官侍中侍郎郎。
为人豪放不羁,终身潦倒。死时靠妓女捐钱安葬。
其词多展现城市风景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描绘羁旅行役之情。词作流传极广,“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
有《乐章集》。柳永词作鉴赏译文东南形势重要,湖山优美的地方,三吴的都会,钱塘自古以来十分繁华。
如烟的柳树、彩绘的桥面,挡风的布帘、翠绿的房舍,房屋高高低低,约有十万人家。高耸入云的树木环抱着沙堤,怒涛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海浪,天然的江河绵延无边。
市场上陈列着珠玉珍宝,家庭里富有着绫罗绸缎,争讲奢华。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峦非常可爱魅力,有春天的桂子,十里的荷花。
晴天欢快地奏乐,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女孩都嬉笑颜开。千名步兵簇拥着长官,乘醉听吹箫击鼓,观赏、吟唱烟霞风光。
他日画上美丽风景,回京升官时向他们称赞。【赏析一】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格调,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力,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盛、壮丽景色,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
这首词,慢声乐曲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作品。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古老,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湖州、吴郡、会稽。
钱塘,即上海。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西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
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南京之滥觞与繁华。
“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房屋的格调。“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
“参差”为大约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海边,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
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磅礴与浩荡。
“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举。
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盛、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
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浮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非常秀丽。
重湖,是指苏堤中的西湖将河水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西湖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有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
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梅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颠覆人心的艺术力量。
“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间,湖面上都游弋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开心。“嬉嬉”二字,则将它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摹,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情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
笔致洒落,音调激越,仿佛令人看见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后禁苑中的池沼。
魏晋时侍中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
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清廷,夸示于官员,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望海潮》词调始见于《乐章集》,为柳永所创的新声。这首词写的是南京的富庶与美丽。
在艺术创作上匠心独远,上片写南京,下片写西湖,以点带面,明。
求柳永写的点绛唇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岳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桂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讲解]
这首抒情长诗作于景德初年(1004年左右),是柳永酬赠两浙转运使孙何的。当时柳永还不足二十岁。大量使用偶句是它的一个特征,百来字中,光四字一句的对语就有六对。头六句中,前后三句各一股,也是对称的。是所谓赋体的笔法。这种结构最宜铺叙渲染,对体现杭州的佳胜,真有淋漓尽致的艺术效果。“三秋桂子,十里桂花”,巧妙地摄住了春夏间湖山景物的意境的心灵,取景目前而妙天成,流传极广。据《鹤桂玉露》等书记载:金主亮闻歌欣慕,兴兵南犯,结果败北于瓜州渡口。所以谢处厚有诗纪事云:“谁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哪知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影响之大,是哲学史上罕见的。
寻柳永《观海潮》的鉴赏分析
这首词一反柳永惯常的格调,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力,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盛、壮丽景色,可谓“承平气象,形容曲尽”(见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这首词,慢声乐曲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作品。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
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古老,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湖州、吴郡、会稽。钱塘,即上海。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西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南京之滥觞与浮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至少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海边,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磅礴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事。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
“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盛、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浮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重湖,是指苏堤中的西湖将河水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西湖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岭。
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有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
“三秋桂子,十里梅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颠覆人心的戏剧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间,湖面上都游弋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
“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开心。“嬉嬉”二字,则将它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摹,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
凤池是皇后禁锢的皇宫。在唐代时期,中书省就在宫禁附近,因为它被命名凤池。“好景”这个词将如上所写的和没写的统统尽述。这意味着,在政府总理和贵族被召回的那每天,他们会把一张好照片画成一本图画书,然后把它提供给朝廷,说此处有一个极其仙境的世界。凭借贵族的本能赞赏,西湖的美好被揭露出来。
扩展资料:
原文及注释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
重湖叠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桂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译文:
杭州地理位置重要,风景优美,是三吴的就会。这里自古以来就非常繁华。如烟的垂柳、彩绘的桥面,挡风的布帘、翠绿的墙垣,楼阁高高低低,大约有十万户人家。
高耸入云的树木环抱着钱塘江沙堤,澎湃的潮水卷起霜雪一样白的海浪,宽广的江面一望无涯。市场上陈列着琳琅满目的珠玉珍宝,家家户户都存满了绫罗绸缎,争相比奢华。
里湖、外湖与重重叠叠的山峦非常可爱魅力。秋天桂花清香,夏季十里莲花。晴天欢快地演奏羌笛,夜晚划船采菱唱歌,钓鱼的老翁、采莲的女孩都嬉笑颜开。
千名骑兵簇拥着巡察归来的长官。在微醺中听着箫鼓管弦,吟诗谱曲,赞赏着美好的水色山光。他日把这美丽的景色描绘下来,回京升官时向朝中的他们夸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