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雨霖铃》原文和写作背景
雨霖铃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好景一作:美景)
一.译文
秋后的蝉叫得是这样地悲伤而急促,面对着长亭,正是晚上时分,一阵急雨刚停住。在京都城外设帐饯别,却没有畅饮的怅惘,正在依依不舍的时侯,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握着手相互瞧着,满眼泪水,直到最终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嗓子说不起来。想到这回来南方,这一程又一程,千里迢迢,一片烟波,那夜雾沉沉的楚地天空竟是一望无边。
自古以来多情的人最痛苦的是感伤,更别说又逢这萧瑟冷落的夏季,这离愁哪能经受得了!谁知我昨夜酒醒时身在何处?怕是唯有杨柳河边,面对凄厉的晨风和黎明的残月了。这一去长年相别,(相爱的人不在一起,)我料想如果碰到好天气、好风光,也正如虚设。即使有满腹的情意,又能和谁一同欣赏呢?
二.写作背景
《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时所写。柳永因作词忤仁宗遂“失意无俚,流连坊曲”为歌伶乐伎撰写歌曲词。此词为柳永从汴京南下时与一位恋人的离别之作。倾吐深深的愁思时,也表达了对自己遭到的感叹和受压抑的叹惋。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场景融合的戏剧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风景成为展现来抒发和恋人难以忘怀的离情。宦途的消沉和与情人的别离,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觉得前景的灰暗和无望。
三.人物简介
柳永,(约987年—约1053年)南宋著名诗人,婉约派创始人物。汉族,崇安(今河南武夷山)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姓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宋仁宗朝进士,官至侍中侍郎郎,故世称柳屯田。他声称“奉旨填词柳三变”,以毕生精力作词,并以“白衣卿相”自诩。其词多展现城市风景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描绘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年盛传极其广泛,人称“凡有井水饮处,皆能歌柳词”,婉约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对宋词的演进有重大影响,代表作《雨霖铃》《八声甘州》
柳永的《雨霖铃》
寒蝉的那几声叫喊在我身旁萦绕,为什么我会觉得非常凄切?它能否也能认知我心里的悲哀?暮色的长亭是那般残忍,它赶走了多少对恋人?秋风吹起一滴雨水,落到我身上,我能体会它的冰凉。我没有心思去享受这景色佳肴,只期望酒能带走我血液中飘散的忧伤,带走我心底中对这留恋处的记忆。
船也等不急了,它要带我离开这个魂牵梦萦的地方。心是那般无法释怀,我的手紧紧的握着她的手。她的泪花在暮色中深深打动着我的心,想起往昔,心中有千言万语,可这时只好以眼泪相望,那份不舍封住了眼睛,悲伤溢满心灵。我能听到懂她眼睛诉说的一切,她只是。我的悲凉之情如这千里烟波般炽烈,心中的忧伤如山峦般阴郁。放眼望去,寥阔的楚天下我该是何等渺小,我的前途在哪?
从古到今多情的人都会为思念而悲伤,我也有。更别说是这凄清的秋天呢?酒醒,愁也醒,愁如杨柳丝般杂乱,凉风吹过,留给我的是一轮残月。这次离去年复一年,良辰好景都是虚无缥缈,心中那说不尽的相守相思之情,我又能向谁诉说呢?
柳永《雨霖铃》
[评析]本词是柳永代表作之一。
写其暂离汴京与佳人的离别之情。上片写别时之画面,情意缠绵,下片设想别后之哀怨,深情绵邈。
开头三句叙事,点明时地与气候特征,渲染氛围。时曾经秋,满目萧瑟。
又值深夜,暮色阴沉,更兼急雨滂沱之后,继之以寒蝉悲鸣。所见所闻,无不凄凉。
“都门”三句以传神之笔描绘典型环境中的特殊心境。正在难舍难分之时,船偏要出发。
“执手”二句写难舍之情与激动之至,纯用写实技巧,形象逼真生动,如在眼前。结二句设想别后的征程。
“千里”写其遥远,“暮霭沉沉”状其惨淡,“楚天阔”衬其悲伤。境界开阔而情愫悠远。
换头用推进累加手法描绘别情之难过,别离已倍感孤寂,深秋时别离又推进一层。“今宵”三句是承上句,暗应上片“都门帐饮”句,意谓别后唯有借酒昏睡。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几句在有情人中传唱不息。待醒来时所见只能是“杨柳岸,晓风残月”了。
境界开阔清幽,游子落寞凄凉之风骨具在场景之中,情与景会,遂成古今之名句。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