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柳岸晓风残月”出自柳永的哪首诗?
柳永《雨霖铃》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方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沈沈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名句妙在何处,历来众说甚多,然而我以为都没有切中要意。
领会这一妙句之“眼”在那里?在“多情自古伤别离”的“伤”字上,在“酒醒”之后的“愁更愁”上,一句话,在于借物抒怀的简练,在于突显渲染手法的妙处。为了把别后之愁更甚于离别之时的情形淋漓酣畅地描绘起来,离人想像出一个“酒醒”之后的“感情场”。
在这个“场”中,作者没有直抒胸臆,而是借物抒怀,以物传情。透过“场”中物象的表面,人们看到这种默默无语的景物所能体现的不但不能给离人一丝温暖、安慰和期望,反而神奇般地在离人破碎的“伤”口上撒了三把“盐”。
一为“杨柳岸”。离人“酒醒”后若不停在杨柳依依的河边,也许不会触景生情,眼前立即闪现出恋人泪流满面、依依不舍的古渡折柳赠别的情境,也许心情会平静些。
虽然船停之地偏偏是那些触动离人内心的“伤心处”——杨柳岸,怎能不叫他睹柳思人,倍感悲伤呢!“杨柳”无情地搅起离人的思亲之潮。二为“晓风”。
秋天拂晓的风要比夜晚时的风更凉,“酒醒”之后经凉风一吹就更觉清冷,肌肤之寒立即激起出诀别恋人的愤激之情。本想一醉了之,除却“清秋节”中离别之时的“冷落”之苦,却不想“酒醒”偏遭凉风吹,真叫人凉上加凉心更冷呵!“晓风”无情地吹皱了离人凄冷的心湖。
三为“残月”。离人多么希望去时有日,归来有期,尽早同佳人重聚呵,然而一想起这一去要到那烟波浩渺、暮云沉沉、空阔广漠、千里之外的楚国,飘泊无依,归期渺茫,何时能与佳人重逢?便不忍再想进去,只有“一醉解千愁”了。
断不料“酒醒”之后映入眼帘的却是“破镜”般的“残月”,顿使他“重圆”的期望化为泡影。这岂不是叫人绝望的生离死别吗?“残月”在离人和恋人的如今与将来之间竖起了一堵穿只是的“墙”。
杨柳、晓风和残月是抒发依恋、凄恻和离别之情的三个极富表现力的典型的意象,组合在一起,构成一个哀婉动人的诗意:倚着船舷的离人抚摸着河岸飘拂的柳树,遥看挂在窗外的一弯残月,习习凉风阵阵袭来,想起与恋人“无语凝噎”的别离情景,怎不令他温柔绵绵、肝肠寸断!真是天亦凉人人更凉,“借酒浇愁”的本意不但无法实现,反而让自己身陷更加沮丧的窘境。是这三把“盐”制造出离人心中事与愿违而又无可奈何的情感落差,烘托渲染出“醉不成欢惨将别”“举杯浇愁愁更愁”的极其悲伤的气氛,使笼罩于全篇的离情别恨更加强烈感人。
需要强调的是,这种几乎白描式的写法之所以能形成极其强烈的感染力,关键在于作者把浓厚的情感毫无痕迹地揉进这个画面内的三个隐喻中,借用最能打动离人情丝的三个极富暗示性和夸张性的典型物象表达离人的离情别绪,不明言情而情却无处不在,无处不浓,浓到使读者很难确定究竟是重在叙事还是重在抒情,真正达到情境交融、物我化一的境界,真正是“至情言语即无声”,“一切景语皆情语”了。柳永把借物抒怀和营造渲染那些传统技巧的妙处发挥到了细腻,使得“杨柳岸晓风残月”连同他的诸多脍炙人口的诗句被传诵为古今绝唱,真可谓实至名归,当之无愧。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