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雪这一首诗没有从哪一视角来描写夜雪
雪无声无嗅,只能从色彩、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人的视觉全然丧失作用,雪的形象自然无从捕捉。因此,作者没有从雪的形象这一视角来正面描写夜雪。
《夜雪》是古代作家白居易创作的一首律诗绝句。
夜雪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译文:夜卧枕被如冰,不由让我很惊讶,又看到房间被积雪的反光照亮。夜深的时侯就明白雪下得很高,是由于不时地能看到雪把竹枝压折的声音。
鉴赏: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严寒,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看到盖在头上的衣服早已有些冰冷。疑惑之时,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鲜艳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雾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化成雪花,气温不会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后来全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突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岁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视角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明白夜间下了一场大雨,雪下得这么大,不时看到院落里的毛竹被雪压折的声音。这两句变换视角,从视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形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精妙,曲折有致。人选择“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响声,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减。诗人的觉得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诗句的场景静中有动、清新脱俗,真切地展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夜雪这首诗的翻译
夜雪
白居易《夜雪》
已讶衾枕冷,
复见窗户明。
夜深知雪重,
时闻折竹声。
题解
这首五绝作于元和十一年(816)。白居易时年四十五,任
司马。
雪,是天公奇妙的造化,是大
丽的精灵,也是诗人们
的蕴藉寄托物。古人咏雪,历代不乏佳作。如“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北风其凉,雨雪其雱”;“明月照积雪,朔风劲且哀”;“胡风吹朔雪,千里度东山。集君瑶台下,飞舞两楹前。兹晨自为美,当避艳阳年。艳阳桃李节,皎洁不成妍”;“洒空深巷静,积素广庭闲”;“五月天山雪,无花只有寒”;“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轩辕台”;“忽然一天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等等。不过,以“夜雪”为题的并不多见。因此,白居易的这首小诗可说是一朵别具风采的小花。
句解
已讶衾枕冷,复见窗户明
天气严寒,人在睡梦中被冻醒,惊讶地看到盖在头上的衣服早已有些冷漠。疑惑之间,抬眼望去,只见窗户被映得鲜艳亮的。开篇先从触觉(冷)写起,再转到视觉(明)。“冷”字,暗点出落雪已多时。一般来讲,雪初落时,空中的雾气全被水汽吸收以化成雪花,气温不会下降,待到雪大,才会加重寒意。“讶”字,也是在写雪。人之所以后来全然不觉,待寒冷袭来才突然醒悟,皆因雪落地无声。这就于“寒”之外写出雪的又一特点,正如陶渊明写雪名句所谓“倾耳无希声,在目皓已洁”(《癸卯十二月中作与从弟敬远》)。
这两句是写人的所感所见,虽全用侧写,却扣题很紧。感到“衾枕冷”正说明夜来人已拥衾而卧,从而点出是“夜雪”。“复见窗户明”,从视觉的视角进一步写夜雪。夜深却见窗明,正表明雪下得大、积得深,是积雪的强烈反光给暗夜带来了亮光。
夜深知雪重,时闻折竹声
这才明白夜间下了一场大雨,雪下得这么大,不时看到院落里的毛竹被雪压折的声音。这两句变换视角,从视觉(闻)写出。用的是倒装形式,上句是果,下句是因,构思精妙,曲折有致。诗人选择“折竹”这一细节,衬托出“重”字。通过积雪压折竹枝的响声,判断雪很大,而且雪势有增无已。诗人的觉得确实细致非常。“折竹声”于“夜深”而“时闻”,显示出雪夜的宁静。
这一结句以有声衬无声,使诗句的场景静中有动、清新脱俗,真切地展现出一个万籁俱寂、银装素裹的清宁世界。可与王维诗句“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鸟鸣涧》相媲美。
评解
这首小诗充分展现了作家通俗易懂、明白晓畅的语言传统。它含蓄自然,却意趣十足;诗境平易,而沉郁熨贴,无一丝雕琢和安排的痕迹。这正是白体特有的格调。全诗短短二十字,无一字一句直接写及怎样下雪,却句句紧扣诗题,从各个不同侧面展现出晚上下雪的场景,可谓另有云天之妙。
诗中既没有颜色的塑造,也不作姿态的描绘,初看实在毫不起眼。但仔细品味,便会看到它除了浓烈独特、清新脱俗,而且简洁优雅,立意不俗。试想,雪无声无味,只能从色彩、形状、姿态见出分别,而在沉沉夜色里,雪的形象自然无法捕捉。然而,乐于创新的白居易正是从这一特殊情况出发,依次从触觉(冷)、视觉(明)、感觉(知)、听觉(闻)四个层次叙写,一
折,曲尽其貌其势、其情其状。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