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诗三首中最偏爱哪首古诗说说理由
石壕吏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
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
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赏析:
杜甫(712-770),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大作家,我国近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杜甫一生屡受苦难,生活拮据,晚年病死在去湘江途中。
《石壕吏》是被誉为“诗史”的杜诗的代表作之一。这首律诗绝句,通过对作者亲眼所见的静夜思乘夜捉人,连老人也被抓服役的故事,揭露专制统治者的残忍,反映了古代“安史之乱”引起的战争给广大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表达了悲悯忧民的情感。
杜甫诗中你最偏爱的一首诗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出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这是展现春夜雨景,表现欣喜心情的名作。
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赞美“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拿来赞美这些做好事的人。如今用“好”赞美雨,已经会带给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来,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懂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春天,正应该下雨,雨就下出来了。你看它如此“好”!
第二联,进一步体现雨的“好”。雨之所以“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般是伴随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还有例外。有之后,它会伴随着冷风,由雨成为雪。有之后,它会伴随着狂风,下得很凶暴。这样的雨虽然下在夏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不会“润物”,自然不会使人“喜”,也不可能受到“好”评。所以,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从而完全体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秋雨伴随着和风的微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似乎用的是拟人化技巧。“潜入夜”和“细无声”相配合,不仅说明那雨是伴随和风而来的秋雨,而且说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如果有意讨“好”,它经常在晚上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他们看得见,听得清。惟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影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间渐渐地来,在他们酣睡的夜里无声地、细细地下。
雨这样“好”,就期望它下多下够,下个通宵。倘若只下一会儿,就散去天晴,那“润物”就很不彻底。诗人抓住这一点,写了第三联。在不太阴沉的夜晚,小路比田野容易看得见,江面也比岸上容易辨得清。如今呢?纵观四望,“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只有船上的灯火是明的。此外,连江面也看不见,小路也辨不清,天空里全是黑沉沉的云,地上也象云一样黑。好呀!看上去,准会下到天亮。
尾联写的是想像中的情境。如此“好雨”下上一天,万物就都得到润泽,发荣滋长出来了。万物之一的花,最能代表春色的花,也就带雨开放,红艳欲滴。等到明日早上去瞧瞧吧!整个锦官城(成都)杂花生树,一片“红湿”,一朵朵红艳艳、沉甸甸,汇成花的海洋。那么,田里的小草呢?山上的河边呢?一切的一切呢?
浦起龙说:“写雨切夜易,切春难。”这首《春夜喜雨》诗,不仅切夜、切春,而且写出了典型春雨的、也就是“好雨”的崇高品格,表现了作家的、也是一切“好人”的高尚人格。
诗人渴望这种的“好雨”,喜爱这种的“好雨”。所以题目中的哪个“喜”字在诗里仍然没有露面,但“‘喜’意都从罅缝里迸透”(浦起龙《读杜心解》)。诗人正在期待春雨“润物”的之后,雨下出来了,于是一上来就满心欢喜地叫“好”。第二联所写,显然是听起来的。诗人倾耳细听,听出那雨在春夜里绵绵密密地下,只为“润物”,不求人知,自然“喜”得睡不着觉。由于那雨“润物细无声”,听不真切,生怕它停止了,所以出门去看。第三联所写,分明是看到的。看见雨意正浓,就情不自禁地想象天明之后春色满城的秋景。其无限欣喜的情绪,又体现得如此生动!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