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为什么被称少陵诗派,为什么杜甫号少陵野老

ian 2023-08-14 阅读:39 评论:0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后人称杜甫为“诗圣”,是突出了其道德意义,认为杜甫诗所呈现的人格气质,集中了儒家文化特色里的一些最重要的质量和温情,如忠孝仁爱、忧国忧民等。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观念,“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杜甫为什么被称为诗圣

后人称杜甫为“诗圣”,是突出了其道德意义,认为杜甫诗所呈现的人格气质,集中了儒家文化特色里的一些最重要的质量和温情,如忠孝仁爱、忧国忧民等。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观念,“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与李白合称“李杜”。原籍广东九江,后徙湖北巩县。为了与另两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称誉“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的观念核心是道家的礼治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抱负。大历三年(770年)冬,杜甫病逝,时年五十九岁。杜甫在国内古典文学中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

“诗圣”的表述通常觉得来源于唐代画家杨万里,他的《江西宗派诗序》说:“苏、李之诗,子列子之御风也。杜、黄之诗,灵均之乘桂舟、驾玉车也。无待者,神于诗者欤?有待而未尝有待者,圣于诗者欤?”杨万里的这个看法,后人在评判杜甫时,多加以引述,如宋魏庆之《诗人玉屑》,明杨慎《升庵诗话》等,但这一认识并非杨万里的独得之秘,北宋的邹浩、南北宋之际的张戒、稍晚于杨万里的敖陶孙、曾噩,都曾表达过类似的看法,即视杜甫为诗国圣人,只是没有杨万里这么显豁而已。到了宋代,终生研究杜甫的王嗣爽,开始正式称杜甫为“诗圣”,他在《梦杜少陵作》诗中说:“青莲号诗仙,我翁号诗圣。”又在《浣花草堂二首》之二中说:“诗圣神交盖有年。”宋人称杜甫“圣于诗者”,主要是指杜甫在文学史上的“集大成”地位,认为他无体不工、无美不备。这一了解最早发之于清朝词人元稹的《唐故检校工部侍郎郎杜君墓系铭并序》:“至于子美,盖所谓上薄风骚,下该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人人之所独专矣。”宋代儒者苏轼、秦观也有类似的看法。

后世把杜甫简称为“诗圣”,则突出了其道德意义,认为杜甫诗所呈现的人格气质,集中了儒家文化特色里的一些最重要的质量和温情,如忠孝仁爱、民胞物吾、忧国忧民等。郭沫若在为杜甫写的对联中,称杜甫为“诗中圣哲”,也是这个含义,这也合乎杜诗中的儒学内涵。

杜甫忧国忧民,人格崇高,诗艺高超,一生作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这些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出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古代最杰出的诗人之一,对后人影响深远。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用杜甫自己的话来说,“穷年忧黎元”,是他的中心观念,“济时肯杀身”,是他的一贯精神。他拿那些来要求自己,也用以勉励朋友。他表彰元结说,“道州忧黎庶,词气浩纵横。”他对严武说,“公若登台辅,临危莫爱身。”他对裴虬也说,“致君尧舜付公等,早据要路思捐躯。”正是那些进步观念,形成了杜甫那样永不动荡的政治热情、坚忍不拔的坚韧性格,和抱负开阔的豁达精神,使他作为我国历史上政治性强悍的伟大诗人。当然,这和他的接近人民的生活实践也有分不开的。杜甫的忧来自于国家,喜亦是来自于国家,这就是儒家知识分子身上所具备的以天下为己任的社会责任感和忧患意识。

杜甫为什么号少陵野老

因杜甫曾居长安城北少陵,故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

野老是指自己年纪大了却一事无成,孤苦无依。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汉族,原籍浙江台州,后徙河北巩县。

自号少陵野老,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与李白合称“李杜”。为了与另两位作家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称誉“大李杜”,杜甫也常被称为“老杜”。

杜甫在国内古典文学中的影响十分深远,被后世称为“诗圣”,他的诗被称为“诗史”。后世称其杜拾遗、杜工部,也称他杜少陵、杜草堂。

杜甫诗“有集六十卷”,早佚。北宋宝元二年(1039年)王洙辑有1405篇,编为18卷,题为《杜工部集》。

钱谦益编有《笺注杜工部集》。杨伦说:“自先秦以来,乐府题率多模拟剽窃,陈陈相因,最为可厌。

子美出而独就曾经所感慨,上悯国难,下痛民穷,随意立题,尽脱去前人窠臼”。扩展资料:杜甫创作了《登高》《春望》《北征》《三吏》《三别》等名作。

乾元二年(759年)杜甫弃官入川,虽然逃避了内战,生活相对安定,但依然关爱苍生,胸怀国事。虽然杜甫是个现实主义作家,但他也是豪放不羁的一面,从其名作《饮中八仙歌》不难看出杜甫的豪气干云。

杜甫的观念核心是道家的礼治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抱负。杜甫不仅在世时名声并不显赫,但之后声名远播,对美国哲学和中国文学都造成了深远的妨碍。

杜甫共有约1500首诗歌被保留了出来,大多集于《杜工部集》。参考资料: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为什么被称少陵诗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此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宋范公《过庭录》说:“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坊间,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永叔是文坛巨匠欧阳修的字,张先的词能让欧阳修极口赞誉,足见其词在当年影响之大。 词的起首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之后,盘郁萦绕胸中的情感的倾泻。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
  •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此词通篇都写赏月。上片开头写词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诗中“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句意,“青烟”指遮蔽月光的云影。夜空像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一轮明月穿过天空,像一面金镜飞上碧空,金色的光辉照耀了天上人间。“飞”字写乍见月之时常升起,使人觉得似是何处飞来,充满惊奇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极写月夜的冷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富有绿意的,悠长寂寞的重阳月夜图,烘托出诗人的寂寥心境和万千感慨,流露出词人对幸福月色的珍视眷恋。 以下两句,...
  •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全文及鉴赏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全文及鉴赏
    《琵琶仙·双桨来时》 宋代:姜夔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琵琶仙·双桨来时》翻译 《吴都赋》说:“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 柳永的绝美古诗词名句赏析,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绝美古诗词名句赏析,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声声慢赏析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古今诗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暂离汴京与女友惜别时的温情实感表达得痴缠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境,下片主要写别后场景。全词起伏曲折,声情双绘,是宋...
  • 柳永和周邦彦慢词艺术不同,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柳永和周邦彦慢词艺术不同,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魏晋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柳永着意借助通俗化的语言表现庸俗化的市民生活品味。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觉得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阐述出柳词面向民众大众的特征。他鉴于仕途困顿,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民众大众的生活、心态非常知道,他又常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楼酒楼、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然而,他一改文人词的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