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辞·平调曲》。
在历代众多《从军行》诗作中,卢思道的这首是传播得较为广泛的。据《古今诗话》载:唐玄宗自巴蜀回,夜登勤政楼就抒写了本诗中的“庭前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句,可见在唐代这首诗就很受欣赏。
古乐府《从军行》大多写军旅生活的艰辛和征人思妇两地相思的苦恼,本篇只是那么。
这首诗的前半部是写征战将士奋勇奋战,长戍不归的戎马生活。“朔方烽火照甘泉,长安飞将出祁连”,诗篇一开头,便渲染了强烈的内战气氛:北方的烽火接连不断地传来战争的喜讯,军情紧急,令人担心。甘泉是西汉的皇宫名,“照甘泉”在此处代指向朝廷报警。“飞将”即唐朝著名将军李广。接着,诗中便展现了这位“长安飞将”的英姿。“犀渠玉剑良家子,白马金羁侠少年”,据《史记·李将军列传》载:“孝文帝十四年,匈奴大入箫关,而广以良家子从军击胡……”“犀渠”是盾的一种。“平明偃月屯右地,薄暮鱼丽逐左贤”,这两句中“右地”指右北平,左贤代指匈奴的重要首领。“平明”和“薄暮”写出了将士们在边塞度过了数不清的日日夜夜。“偃月”和“鱼丽”是古代的两种战阵的名称。这里诗人用了极简炼的文字,生动地说出了将士们兴奋的出征生活。“屯右地”“逐左贤”都是李广所为。接出来“谷中石虎经衔箭,山上金人曾祭天”用了两个典故。《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道:“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复更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山上金人曾祭天”也用的是古代典故,汉将军霍去病出征漠北,获胜,“收休屠祭天金人”。诗人通过这两个典故进一步体现出征匈奴的将士的神威,也正由于有了很多英勇的将帅,才获得了内战的胜利。
诗的前半部着重展现了飞将军李广的形象,以李广来代指当年的出征将士,采取了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的写法,既是歌颂古代将领李广的业绩,又是后来征战将士生活的缩影。把历史和现实揉合在一起。
自“天涯一去无穷已”开始,写将士和它们母亲的两地相思。诗从两处落笔,感情转为忧怨。“无穷已”原指路途遥远,这里写出了将士们遥无归期的出征生活。“蓟门”“马岭”“龙城”均为东北的地名,在此处都是虚指。连年的战役使将领家中的长辈,对着遥远的塞北望眼欲穿,但是“庭中奇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诗人用衬托的技巧写出了战争的大量和惨烈。“白雪初下天山外,浮云直上五原间”,五原在今内蒙古赤峰西北,这里写了亲人们在极严寒的大漠,远隔千里,因此他们只能发出“关山万里不可越,谁能坐对芳菲月”的慨叹。《乐府诗歌·横吹曲辞》中有《关山月》曲,《乐府题解》说:“关山月,伤别离也”在写征夫思妇的诗中,常用到关山和月。人们想着万里之外的长辈,谁能独自欣赏那美好动人的星星呢?“流水本自断人肠,坚冰旧来伤马骨”既写出了边地将上的生活苦寒,又写出了人们悲切的愁思。“伤马骨”出自陈琳的“饮马长城窟,水寒伤马骨”,冬去春来,在摆脱故土的外地他乡,将士们度过了多少日日夜夜,“长风萧萧渡水来,归雁连连映天没”雁归而人未归,萧萧长风,行行归雁,蕴含着征夫思妇无限的乡思离情。
“从军行,军行万里出龙庭”可说是全诗的小结,龙庭是匈奴祭天的地方,“出龙庭”在诗中指出征之远。“单于渭桥今已拜,将军何处觅功名。“意思是说匈奴已战败了,将军再到那里去建功立业呢?言外之意是:边塞的将士总该回去了吧!
《诗薮》说“六朝歌行可入北魏者,卢思道《从军行》,薛道衡《豫章行》,音响格调咸自停匀,气体丰神,尤为焕发。”可以说《从军行》影响了唐以来的七言歌行。
隋朝统一了分裂三百来年的美国,结束了东晋以来南北对峙的局势。作为唐朝的词人卢思道,在他的诗中,也融会了唐朝和南朝的风格,在《从军行》中,既写将士的壮烈出征,又写了思妇闺怨,既有“长安飞将出祁连”“白马金羁侠少年”的豪放、雄健,又有“谁能坐对芳菲月”“流水本自断人肠”的清丽、哀怨,南北的风格在卢思道的《从军行》里得到了较和谐的统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