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歌赏析杜甫《春望》
望大小
白发愈搔愈希,簪子简直插不上。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颓唐之景,不觉于极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不明言愁,而只得一“愁”字了得!诗的最终两句堪称神来之笔。寥寥十字,使一位愁绪满怀的白发母亲的形象兀立在观众眼前。作者望春,并没有受到到任何快慰,却为“感时”、“恨别”所困,终至烦躁不安,频频抓挠头发。尽管诗人这时才四十五岁,但因整天愁情熬煎,头发愈来愈少,简直连簪子也插不上了。从章法上看,这一联是把上面分别描绘的“感时”、“恨别”两种情感统一起来,收结全篇。作者选择搔发这一下意识动作把满腔的愁情成为了可见可感的生动形象,很自然地引导观众走入诗的诗意,产生共鸣。
春望从结构和叙事两个视角欣赏诗的最后两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叹惋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
这种,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感慨衰老,则更增一层无奈。而他苍老得如此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
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全诗深沉隽永、真挚自然,反映了作家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仍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春望,这首诗的诗句赏析
春望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烽火连十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意境赏析】756年五月,安史叛军攻下长安。
七月,唐肃宗在汉中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去攻打肃宗。途中为守军俘获,带到长安。
《春望》写于次年五月。它集中地抒发了作家忧国伤时、念家悲己的情感,感人至深。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开篇即写春望所见:国都陷落,城池残破,虽然山河依旧,可是乱草遍地,林木苍苍。
一个“破”字,使人触目惊心,继而一个“深”字,令人满目凄凉。诗人在此明为抒情,实为抒感,寄情于物,托感于景,为全诗营造了氛围。
同时此联对仗工整,圆熟自然,诗意跌宕。“国破”对“城春”,两意相反,对照强烈。
“国破”之下继以“山河在”,意思相反,出人意表;“城春”原当为明媚之景,而后缀以“草木深”则叙荒芜之状,先后相悖。“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这两句一般解释为,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甚至哭泣惊心。另一种解释为,以花鸟拟人,感时伤别,花也溅泪,鸟亦惊心。
两说虽则有别,其精神却能相通,一则触景生情,一则移情于物,都表达了感时伤世的情感。本联以“感时”一语承上,以“恨别”一语启下,章法分明。
诗的这前四句,都统在“望”字中。在景与情的变迁中,仿佛可见诗人由翘首望景,逐步地进入了低头沉思,自然地过渡到后半部分——思念亲人。
“烽火连十月,家书抵万金。”自安史叛乱以来,“烽火苦教乡信断”,直到现在春深三月,战火仍连续不断。
诗人父亲儿女在鄜州,一家人的安危使他魂牵梦绕,家书不至,他怎样放心得下?“抵万金”写出了书信的珍贵,写出了消息隔绝、久盼音讯不至时的迫切心情,表达了对父亲儿女的极力思念。这是人人心中会有的心态,很自然地使人造成共鸣,因而成了古今流传的名句。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远方的惨戚之象,眼望面前的叹惋之景,不禁于百无聊赖之际,搔首踌躇,顿觉稀疏短发,几不胜簪。
“白发”为愁所致,“搔”为想要解愁的动作,“更短”可见愁的程度。这样,在国破家亡,离乱伤痛之外,又感慨衰老,则更增一层悲哀。
而他苍老得如此快,又因忧国、伤时、思家所致。纵观全诗,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叹;后四句写心念亲人境况,充溢离情。
全诗深沉隽永、真挚自然,反映了作家热爱国家、眷念家人的美丽情操,因而千百年来仍然脍炙人口,历久不衰。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