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表达作者对歌女小苹怀念之情。比较出来,这首《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在作者众多的想起歌女词中更有其独特之处。全词共四层:
“梦后楼台高锁,酒醒帘幕低垂”为第一层。这两句首先给人一种梦幻般的觉得。如不认真品味,很难把握它的真实意义。其实是词人用两个不同场合中的体会来重复他想念小苹的彷徨之情。由于他用的是一种艰难含蓄,诗意很浓的修词风格。所以并不使人觉得啰嗦,却能更好地帮助观众理解作者的深意。如果按常规写法,就需要大力渲染梦境,使观众熟知词人与其意中人过去生活情状及情深厚谊。而作者却别开生面,从他笔下迸出来的是“梦后楼台高锁”。即经过甜蜜的梦境之后,含恨望着高楼,门是锁着的,意中人并不真的在楼上轻歌曼舞。作者不说出梦境,让观众去联想。这样就大大地提高了词语的涵义和感染力。至于“梦”和“楼”有哪些必然联系,只要细心感受词中的每一句话,就会找到答案。这两句的后边紧接着“去年春恨却来时”。既然词人写的是“春恨”,他做的必定是春梦了。回忆梦境,却怨“楼台高锁”,那就等于告诉观众,他在梦中是和小苹歌舞于高楼之上。请再看晏几道的一首《清平乐·幺弦写意》:“幺弦写意,意密弦声碎。书得凤笺无限事,却恨春心难寄。卧听疏雨梧桐,雨余淡月朦胧,一夜梦魂何处?那回杨叶楼中。”这首词仍然也没有说出梦境,却能使观众联想到,这是十分使人无法忘却的梦境。以上所谈是词人第一个场合的体验。另一个场合的体验是:“酒醒帘幕低垂”,在不省人事的醉乡中是不会想念小苹的,可是一醒来却见原本居住小苹的亭阁,帘幕低垂,门窗是关着的,人已逝去,词人想借酒消愁,但愁不能消。
“去年春恨却来时,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三句为第二层。“去年”两字起了承前启后的作用。有了“去年”二字第一层就有了根据。说明双方交往已久,刻骨铭心。下文的“记得”“当时”“曾照”就有了着落,把这种词句串联起来,整首词就成了一件无缝的天衣。遣词之妙,独具匠心!“却”字和李商隐《夜雨寄北》中“却话巴山夜雨时”中的“却”字一样,当“又”字“再”字解。意思是说:去年的离愁别恨又涌上了心中。紧接着诗人借用五代翁宏《春残》“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的最终两句,但比翁诗用意更深。“落花”示伤春之感,“燕双飞”寓缱绻之情。古人常用“双燕”反衬行文中人物的孤寂之感。如:冯延已《醉桃源·南园春半踏青时》“秋千慵困解罗衣,画梁双燕飞”就是其中一例。晏词一写“人独立”再写“燕双飞”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此篇盖袭用词语,但翁宏诗作不出名,小晏词句却非常煊赫。这里也是好些理由:(一)乐府向例可引用成语,所谓”以诗入乐“,如用得全然天成,恰当好处,评家且觉得是一种特点。(二)诗词体性亦不尽同,有用在诗中并不甚好,而在词中却很高的,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的”无可奈何“”似曾相识“一联。(三)优劣当以全篇论,不可单凭摘句。
“记得小苹初见,两重心字罗衣,琵琶弦上说相思”。为第三层。欧阳修《好女孩令·眼细眉长》:“一身绣出,两重心字,浅浅金黄。”词人有意借用小苹穿的“心字罗衣”来渲染他和小苹之间倾心相爱的情义,已够使人心醉了。他又信手拈来,写出“琵琶弦上说相思”,使人很自然地联想起白居易《琵琶行》“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的词句来,给词的唯美增添了不少光彩。
第四层是最终两句:“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这两句是化用李白《宫中行乐词》“只愁歌舞散,化作彩云飞”。中国社会科大学哲学探究所编的《唐宋词选》把“当时明月在,曾照彩云归”解释为“当初曾经照看小苹归去的明月仍在,眼前而小苹却已不见”,这样解释仍然不错,但似乎比较平庸。如果把这两句解释为“当时皓月当空,风景醉人的地方,现在仍然还留下小苹归去时,依依难舍的身影”。这样会增加美的体会,像彩云一样的小苹在观众的头脑里,会变得迷人多姿了。把“在”字只是表示处所的方位词用,因为在吴系语中,“在”能表达这些含义。某处可说成“某在”。杨万里《明发南屏》“新晴在在野花香”。“在在”犹“处处”也,可作例证。这首《临江仙》含蓄深情,字字关情。词的上阕“去年春恨却来时”可说是词中的一枚时针,它表达了词人进入悲伤和沮丧之中,其理由是鉴于他和小苹有过一段浪漫幸福的感情。时间是这首词的主要线索。其余四句好像是四个相对独立的镜头(即1、梦后,2、酒醒,3、人独立,4、燕双飞),每个镜头都渲染着诗人内心的苦闷,句句景中有情。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