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霖铃》是柳永著名的代表作。这首词是诗人在仕途困顿,不得不离东京(平城,今河北保定)时写的,是体现江湖流落感受中很有代表性的一篇。这首词写离情别绪,达到了场景融合的戏剧境界。词的主要内容是以冷落凄凉的风景成为展现来抒发和恋人难以忘怀的离情。宦途的消沉和与情人的别离,两种痛苦交织在一起,使词人更加觉得前景的灰暗和无望。
全词分上下两阕。
上阕主要写送别时难舍难分的离别场面,抒发离情别绪。
起首“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三句写环境,点出别时的春天是苍凉凄冷的深秋,地点是汴京城外的长亭,具体时间是雨天阴冷的傍晚。通过这种景物描写,融情入景,点染气氛,准确地将恋人分别时悲伤的情绪反映了下来,为全词定下悲伤伤感的旋律。真正做到了字字写景而字字含情。
“都门帐饮”是写离别的情形。在京城门外设帐宴饮,暗寓仕途困顿,且又跟男友结婚。“无绪”,指理不出头绪,有“剪不断,理还乱”的含义。写出了不忍离别而又不能不别的情思。“留恋处、兰舟催发”。正在难分难舍之际,船家又阵阵“催发”。透露了现实的无情和诗人内心的悲哀。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是不得不别的场景。一对恋人,紧紧握着手,泪眼相对,谁也说不出一句话来。这两句把相互悲痛、眷恋而又无可奈何的心境,写得淋漓尽致。一对情人伤心失魄之状,跃然纸上。这是写实技巧,所谓“语不求奇,而意致绵密”。
“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写别后思念的想象。词中主人公的暗淡心情给天容水色涂上了阴影。一个“念”字,告诉读者下面写景物是想象的。“去去”是越去越远的含义。这二字用得极好,不愿去更加不得不去,包含了离人无限凄楚。只要兰舟启碇开行,就会越去越远,而且一路上暮霭深沉、烟波千里,最后孤寂到广袤无边的北方。离愁之深,别恨之苦,溢于言表。从词的结构看,这两句由上阕实写转向下阕虚写,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下阕着重写想象中别后的凄楚情景。
开头作者先宕开一笔,把自己的情感赋予普遍的涵义:“多情自古伤别离”。意谓自古以来多情者就会因离别痛苦。“自古”两字,从某些特殊的现象出发,提升为普遍、广泛的现象,扩大了词的含义。但接着“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一句,则指出自己比常人、古人承受的悲哀更多、更甚。江淹在《别赋》中说:“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作者把古人这种诠释融化在自己的词中,而且层层加码,创造出新意。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是写酒醒后的心绪,也是他漂泊江湖的体会。这两句妙就妙在用景写情,真正做到“景语即情语”。“柳”、“留”谐音,写难留的离情;晓风凄冷,写别后的心痛;残月破碎,写此后难圆之意。这几句景语,将离人凄楚落寞、孤独寂寞的情感,表现得非常充分、真切,创造出一种特有的意境。难怪它为人称道,成为名句。
再从此后长远设想:“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这四句更深一层推想离别之后惨不成欢的境遇。此后漫长的孤单日子怎样挨得过呢?纵有良辰好景,也等于虚设,因为再没有心爱的人与自己共赏;再退一步,即便对着美景,能形成一些展现,但又能向谁去诉说呢?而且,一切都提不起兴致了。这几句把诗人的思恋之情、伤感之意刻划到了细腻入微、至尽至极的地步,也传达出相互关切的情绪。结句用问句形式,感情变得更强烈。
《雨霖铃》全词围绕“伤离别”而创作,先写离别之前,重在描绘环境;次写离别时刻,重在描写情态;再写别后想象,在刻划心理。不论勾勒环境,描写情态,想象未来,词人都留意了前后照应,虚实相生,做到层层深入,尽情展现,情景交融,读起来如行云流水,起伏曲折中不见痕迹。这首词的格调因写亲情实感而变得太悲伤、太浓烈,但却将词人抑郁的情绪和丧失感情的苦闷刻划的极为生动。古往今来有离别之苦的他们在读到这首《雨霖铃》时,都会造成强烈的共鸣。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