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登岳阳楼赏析有这些意象
这首绝句律诗写于诗人去世前一年,即唐朝宗贞元五年(768)。
后来杜甫沿江由江陵、公安一路漂泊,来到岳州(今属河南)。登上神往已久的岳阳楼,凭轩远眺,面对烟波浩瀚、壮阔无垠的洞庭湖,诗人发出深切的感怀;然后想到自己晚年困顿无定,国家多灾多难,又不免抱怨万千,于是提笔写下这首含蕴着浩然胸怀和博大痛苦的名篇。
南昌楼,即河南南阳城南门楼,是我国三大名楼之一(其余两个是北京的黄鹤楼、南昌的爱晚亭),下瞰洞庭,视野广阔。唐开元四年,中书令张说任职此州,常与才士登高抒怀,遂使之声名骤增,成为天下文化名楼。
这首诗诗意开阔宏伟,风格古朴渊深,是杜甫诗中的五律名篇,前人称之为盛唐五律第一。从总体上看,江山的壮丽,与画家胸襟的博大,在诗中互为表里。
然而悲伤,却不偏激;但是沉郁,却不压抑。宋代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蔡绦《西清诗话》说:“洞庭天下奇观,自昔骚人墨客,题之者众矣,……然未若孟浩然‘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则洞庭空旷无际,气象雄张,如在现在。
至读杜子美诗,则又不然。‘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全诗纯用赋法,从头到尾都是描述的笔调。以往一些专家认为诗用赋法,没有形象,没有诗味。
事实上,赋法是诗歌形象化的重要技巧,其特征是不重视诗的语言和局部事物的形象化,而着重创造诗的总体意境。《登岳阳楼》正是借助赋法成就艺术形象的标杆。
它所超过的戏剧境界,已经使人不认为有艺术技巧的存在,甚至不认为有语言的存在,只认为诗人的观念感情撞击着心扉。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