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是写感情横遭阻抑的倔犟情怀和坚决不移的意志,声调铿锵,极尽曲折凄婉之能事。
作者张先以“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及“云破月来花弄影”诸名句蜚声北宋词坛。在现存一百八十二首词中,内容涉及感情、友谊、风土等多方面。尤其擅长写悲欢离合之情,能曲尽其妙。此词就是其中之一。词调“千秋岁”声情激奋,宜于表达焦虑的情结。秦观的一首(水边沙外)也是那么。
此篇上片沉痛地解读爱情遭遇破坏,但无一语明说。完全运用描写景物来营造,暗示,让观众自己去寻绎、领会。一起就把鸣声悲切的鶗鴂提出来,说它向他们报道美好的春光又过去了。语源于《离骚》“恐鶗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此与辛弃疾的“绿树听鶗鴂,......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贺新郎·别茂嘉十二弟》)词句很相似,而子野写得更为简单。从“又”字看,他们间融融泄泄的爱情已不止一年了。可是鉴于遭到阻力,正和春天一样,来也匆匆,去出匆匆。春去,人们就会惋惜,但无奈的看法做法却各有不同。有人“惜春常怕花开早”(辛弃疾《摸鱼儿》),子野笔下这位多情者却是“惜春更把残红折”。所谓残红,可发说是受破坏极其坚持的情感。一个折字更能表达出对于经过风雨洗礼的感情如此爱惜。紧接着写出“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这是上片最为重要而又精彩的两句。表面是写时令,写景物,但细致的读者会理解语意的双关,说的是感情遭遇破坏。“梅子黄时雨”(贺铸《青玉案》),这是正常的。不料梅子青时,便被无情的风暴突袭。青春初恋经过这场灾难,美好的春色便双在鶗鴂的声中归去。白居易有咏杨柳句说:“永丰西角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诠?”被冷落的受害者这时也就和永丰坊的柳树一样,爱情却如柳絮,“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苏轼《水龙吟》)。
一首词的上下片间,意脉是相连的。此词如仅从上片看,未尝不可理解为“刻意伤春复伤别”(李商隐《杜司勋》)。读到下片则全词写的哪些就很明白了。换头说:“莫把幺弦拨,怨极弦能说。”这两句来得很莫名。在换头处发起新意,向来认为唯有高手能之。幺弦,琵琶第四弦。弦幺怨极,就必定发出倾诉不平的最强音。在这“铁骑突出刀枪鸣”(白居易《琵琶行》)的气势下,受害者接着表示其反抗的决心,“天不老,情难绝”。化用李贺“天若有情天亦老”而含义却不完全一样。这里显然地说天是不会老的,那么爱情也就永无断绝的之后。这比作者常说的“无物似情浓”(《一丛花》),“人生无物比多情,江水不深山不重”(《木兰花》)之类,更为深刻有力。“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丝”谐“思”。在这个情网里,他们是通过千万个结,把相互牢牢实实地系住,谁想破坏都是徒劳的。这是全词表达观念感情的高峰,也就是《文赋》所谓“立片言而居要,乃一篇之碑铭”。情思未了,不觉春宵已经过去,这时东窗未白,残月犹明。如此作结,可谓恰到好处。
上阕用景物抒发、暗示爱情被破坏,无一语明说内情,要观众耐心品味。“数声,叉报芳菲歇”,首二句化用《离骚》中语,由的悲呜声中,宣布繁花簇锦的秋天已经过去,一个“又”字,说明美好岁月流逝已非年半载。来时匆匆,去时匆匆,故是春之常志,惜春之情,因人而异,“惜春更选残红折,雨轻风色暴,梅子青时节”,“选残红”说明爱情虽遭折磨,但自己一直珍惜,接下二句,既写时令,又写感情被破坏之事,一语双关,极为精彩。遭受极其打击,何人能堪,末二句化白居易之事,诉出心底苦楚,别自凄惋动人。
下阕将此中真意挑明,但是换头二句来得极为突兀,幺弦能诉相当强烈的埋怨,而说“莫把幺弦拨”,可知此情是如此凄凉,语虽奇,意则与上文一脉相承。“天不老,情难绝”,爱情虽被摧残,只要天不老去,情是无法断绝的,悲苦中作坚强语,钟情之心,耿耿不泯。“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两情相悦,彼此交心,虽遭破坏,终是徒劳。行文至此,情感的表达也到了高潮。但情丝未了,春夜已尽,东方未白,孤灯先灭,如此作结,恰到好处。
前人评子野词,最早有晁无咎。他说:“子野韵高,是耆卿所乏处。近世以来,作者皆不及。”(《能改斋漫录》十六引)清陈廷焯说子野词里“有含蓄处,亦有发越处;但含蓄不似温韦,发越亦不似豪苏腻柳”(《白雨斋词话》)。这些评论都很客观。“含蓄”和“发越”,此词可以说兼而有之。至于韵高之说,亦可通过此词体味,略见一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