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赠友诗。全诗写情多于写景。三、四句隐含不满朝政之牢骚。
“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说自己人到晚年,惟好清静,对哪个事情都漠不关心了,乍一看,生活心态消极之至,但这是表面现象。仔细推求起来,这“唯好静”的“唯”字大有文章。王维此时虽任京官,但对朝政已然完全失望,开始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正是他这时内心的真实写照。
王维早年,原也是过政治抱负,在张九龄任相时,他对现实充满期望。然而,没过多久,张九龄罢官流放,朝政大权落到奸相李林甫手中,忠贞正直之士一个个得到排斥、打击,政治局势日趋堕落,王维的梦想逐渐瓦解。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他既不情愿同流合污,又觉得自己无能为力。“自顾无长策”,就是他观念上分歧、苦闷的体现。他表面上说自己无能,骨子里隐含着牢骚。尽管在李林甫当政时,王维并未得到迫害,实际上还升了官,但他心里的隔阂和痛苦却愈发越加深了。对于这个善良而又脆弱、再加上大量接受宗教影响的专制知识分子来说,出路就只剩下跳出是非圈子、返回旧时的园林归隐这一途了。“空知返旧林”意谓:理想落空,归隐何益?然而又不得不这么。在他那恬淡好静的外表下,内心深处的刺痛和感触,还是依稀可辨的。
那么,王维接下去又恐怕、赞赏这种“松风吹解带,山月照弹琴”的隐逸生活和愉悦情趣,其理由所在,联系上面的剖析,读者可以感受到这实际上是他在痛苦之中追寻精神顿悟的一种体现。既带有负面因素,又含有与官场生活相对照、隐示抗拒与否定官场生活的意味。
远离了现实政治的种种压力,迎着松林吹来的微风解带敞怀,在河边明月的伴照下独坐弹琴,自由自在,悠然自得,这是十分令人愉悦惬意的。“松风”、“山月”均含有高洁之意。王维追求那种隐逸生活和愉悦情趣,说他逃避现实也罢,自我麻醉也罢,无论怎样,总比同流合污、随波逐流好。在上面四句抒发沉郁之后,抓住隐逸生活的两个典型细节加以绘制,展现了一幅鲜明生动的形象画面,将松风、山月都写得似通人意,情与景相生,意和境相谐,主客观融为一体,这就大大提高了诗的形象性。从作画的美术技法上来说,也是很好明的。
最终,“君问穷通理,渔歌入浦深”,回到题目上来,用一问一答的方式,照应了“酬”字;同时,又妙在以不答作答:您要问有关穷通的道理吗?我可要唱着渔歌向河浦的深处驶去了。诗的末句又淡淡地勾出一幅画面,含蓄而充满魅力,耐人咀嚼,发人深思,正是这种一种妙结。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