渔家傲·秋思

ian 2023-08-16 阅读:25 评论:0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东北方面进犯中原的强悍对手。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河南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云南昭通),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固守以稳固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

宋仁宗朝,西夏是从东北方面进犯中原的强悍对手。公元1040年,范仲淹任河南经略副使兼知延州(云南昭通),在边城的防御上起了巨大的作用;但朝廷腐败,败多胜少,只能固守以稳固大局。本词即作于此时。

上片着重写景。“塞下”二句首先点明地点,时间和边地延州与内地不同的风光,其次具体地叙述风光的不同,西北边疆气候潮湿,一到夏天,寒风凛冽,满目荒凉,大雁此时奋翅南飞,毫无眷恋之意。“四面边声”三句写延州傍晚时分的景色,边声伴着军中的战鼓响起,凄恻悲凉。在群山的环绕中,太阳西沉,长烟苍茫,城门敞开,“孤城闭”三字隐隐透露出宋王朝不利的军事局势。千嶂、孤城、长烟、落日,这是静;边声、号角则是伴以声音的动。动静结合,展现出一幅富有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图画,形象地展现了边塞特异的风景。

下片抒情。“浊酒一杯”二句,先自抒怀抱,作者为前线三军统帅,防守边塞,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想要借一杯清茶消解乡愁,路途遥远,家人在何方?更重要的是,战争没有获得胜利,还乡之计就无从谈起。而要取胜又谈何容易,因此更浓更重的乡思就凝聚在心中,无计可除。“羌管悠悠霜满地”,写秋景,紧承“长烟落日,”到了傍晚,笛声悠扬,秋霜遍地,更引动了征人的乡思。全词结束在“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二句上,此二句从叙事转入写情。戍边将领上下一心,同仇敌忾,本可以打败对手,无奈朝廷崇尚的是不抵御政策,戍守艰苦,又无归计,人如何能睡得着呢!旷日持久的守边白了将军的头,使征夫洒下许多思乡的热泪。

把东南边境的孤村笳鼓声带进词坛,使词进一步向社会化迈进,旁枝独秀于艳词之外,本篇即为发端者之一。语气劲健雄浑,风格古朴苍凉,上下片之间情景相生,浑然一体。上篇“雁去无注意”移情于物,生动地体现了征人久戍边关,更无注意的心灵体验。“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在描写羁旅风光的词篇中,可称警策。作者爱国主义的英雄气魄充满了字里行间,气象开阔,开苏、辛豪放词之先河。

提到范仲淹,人们很容易想到他那篇有名的《岳阳楼记》,而很少记起他的词作;相同,因为文章,人们大多认他作文官,而很少当他为武将。这首词,可以弥补这些了解的不足。

1040年(宋康定元年)至1043年(庆历五年)间,范仲淹任河南经略副使兼延州刺史。据史载,在他执掌西北边疆期间,既号令严明又爱抚士兵,并笼络诸将推心接纳,深为西夏所惮服,称他“腹中有数万甲兵”。这首题为“秋思”的《渔家傲》就是他身处军中的感怀之作。

范仲淹《渔家傲》一词开篇塞下秋来风光异,衡阳雁去无留意。一句极力渲染边塞秋季风景的独异,上片叙事,描写的自然是塞下的风景。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从触觉感官等方面体现了边塞地区的萧条寂寥。

起句“塞下秋来风景异”,“塞下”点明了延州的所在区域。它处在层层山峦的环绕之中;下句牵挽到对西夏的军事斗争。“长烟落日”,颇得王维诗句“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之魅力,写出了边塞的壮丽景色。而在“长烟落日”之后,紧缀以“孤城闭”三字,把所见所闻诸现象连缀起来,展现在他们眼前的是一幅富有肃杀之气的战地风光场面,隐隐地透露宋朝不利的军事局势。上片一个“异”字,统领全部景物的特征:秋来早往南飞的大雁,风吼马啸夹杂着军号的边声,崇山峻岭里升起的长烟,西沉落日中闭门的荒城……作者用几乎白描的技巧,描摹出一幅寥廓荒僻、萧瑟悲凉的羁旅鸟瞰图。边塞,虽然经过了历史长河的淘洗,但在古诗人的笔触下,却仍然留着同样的印迹。

下片起句“浊酒一杯家万里”,是诗人的自抒怀抱。他身负重任,防守危城,天长日久,难免起乡关之思。这“一杯”与“万里”数字之间产生了差距的对比,也就是说,一杯浊酒,消不了浓烈的乡愁,造语雄浑有力。乡愁皆因“燕然未勒归无计”而形成。燕然未勒也有《封燕然山铭》这个典故而来:东汉和帝永元元年,车骑大将窦宪谋反匈奴,大破之,在边塞燕然山刻石记功,由班固执笔,颂汉威德,就是所谓“勒石燕然”。勒字此处是雕刻的含义。

“羌管悠悠霜满地”,写夜景,在时间上是“长烟落日”的延续。“人不寐”,补叙上句,表明自己彻夜未眠,徘徊于庭。“将军白发征夫泪”,由自己而及征夫总收全词。总之下片叙事,将直抒胸臆和借景抒情相结合,抒发的是作者壮志难酬的感叹和忧国的温情。

这首边塞词既体现将军的英雄气魄及征夫的艰辛生活,也暗寓对宋王朝重内轻外制度的不满,爱国激情,浓重乡思,兼而有之,构成了将军与征夫思乡却期待建功立业的复杂更加矛盾的心态。这种心情主要是借助全词景物的描写,气氛的渲染,婉曲地领会出来。综观全词,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反映出作者耳闻目睹、亲身经历的情景,表达了作者自己和戍边将士们的心底感情,读出来真切感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此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宋范公《过庭录》说:“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坊间,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永叔是文坛巨匠欧阳修的字,张先的词能让欧阳修极口赞誉,足见其词在当年影响之大。 词的起首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之后,盘郁萦绕胸中的情感的倾泻。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
  •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此词通篇都写赏月。上片开头写词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诗中“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句意,“青烟”指遮蔽月光的云影。夜空像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一轮明月穿过天空,像一面金镜飞上碧空,金色的光辉照耀了天上人间。“飞”字写乍见月之时常升起,使人觉得似是何处飞来,充满惊奇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极写月夜的冷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富有绿意的,悠长寂寞的重阳月夜图,烘托出诗人的寂寥心境和万千感慨,流露出词人对幸福月色的珍视眷恋。 以下两句,...
  •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全文及鉴赏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全文及鉴赏
    《琵琶仙·双桨来时》 宋代:姜夔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琵琶仙·双桨来时》翻译 《吴都赋》说:“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 柳永的绝美古诗词名句赏析,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绝美古诗词名句赏析,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声声慢赏析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古今诗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暂离汴京与女友惜别时的温情实感表达得痴缠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境,下片主要写别后场景。全词起伏曲折,声情双绘,是宋...
  • 柳永和周邦彦慢词艺术不同,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柳永和周邦彦慢词艺术不同,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魏晋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柳永着意借助通俗化的语言表现庸俗化的市民生活品味。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觉得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阐述出柳词面向民众大众的特征。他鉴于仕途困顿,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民众大众的生活、心态非常知道,他又常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楼酒楼、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然而,他一改文人词的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