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写爱情的词篇,具有鲜明的民间味道,是柳永“俚词”中带有代表性的佳作。这首词以一个少妇(或妓女)的口吻,抒写她同女友分别后的相思之情,刻画出一个纯真无邪的美女形象。这首描写词人的词在宋元时期以前广为流传,受到普通百姓,尤其是歌妓的喜爱。到了元代时,关汉卿更是把它写进了描写柳永与歌妓恋情的琴操《谢天香》里。
上片,通过亮丽春光和良辰美景来展现美女的寂寥之情。开头三句,写春回大地,万紫千红。少妇因此仍旧增愁添恨。这里暗示出,过去的春天她曾与“薄情”者有过一段火热的恋爱生活。次三句,写红日高照,莺歌燕舞,是难得的景致良辰,而她却怕触景伤情,拥衾高卧。接三句,写肌肤消瘦,懒于梳妆打扮。这和《诗经.卫风·伯兮》“自伯之东,首如飞蓬,岂无膏沐,谁适为容”的精神是一致的,表现出感情的坚贞不渝。未三句,揭示出那位老妇之所以“倦梳裹”的真正理由:“恨薄情一去,音信无个。”作者在上片用的是一种倒叙手法,不仅总结上片中的三个层次,而且还很自然地引发下面的心里活动和情感的直接表达。
下片,极写心灵的愧疚和对幸福生活的憧憬。头三句,点明“悔”字,反映出那位少妇的悲痛之情。继之,又用“锁”字与此相衬,烘托出爱情的深挚、热烈与性情的直率。在非常注重功名利禄的专制社会,一个闺中少妇为了婚姻而敢于设想把女儿“锁”在家里,这无疑是一个大胆的叛逆行动。这位少妇的措施,可以使人联想到《红楼梦》中林黛玉对功名利禄,对升迁经济的贬抑,而且与柳永《鹤冲天》词中所体现的观念感情只是一脉相通的。中六句是对梦想中的感情生活的想法和苛求。他们坐在窗明几净的书房里吟诗作赋,互相学习,终日形影不离。结尾三句明确责示对青春的珍视和对生活的热爱。
这首词带有浓郁的乐曲味道。它除了吸取了民歌的特征,保留了民间词的味道,而且还带有鲜明的时代传统。作者没有采用特色的通感手法,也不采用客观的详细形象来形容和预示自己感情的内敛与坚韧,而是采取感情的直接描绘和咏叹。词中,感情的豪放热烈带有一种赤裸无遗的色彩,明显地带有一种市民性。这是柳永生活时代都市高度繁盛的客观体现。
从思想上看,这首词显著具有市民意识。这首词的另一特征是语言通俗,口吻自然,纯用写实,这表明柳永在向民间词学习方面取得了很大的顺利。他扩大了“俚词”的构思阵地,丰富了词的内容和词的体现力。以深刻的悲悯,抒写了落魄于社会下层的歌伎们的观念感情,反映了他们对幸福生活的苛求与渴望,以及心灵的苦恼与痛苦。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