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词以叙事为主,把抒情和写景、忆旧和怀人、羁旅和思念、时间和空间,融汇为一个浑然的艺术整体,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
“望处雨收云断”,是写即目所见之景,可以看出远处天边风云诡谲的痕迹,使清秋之景,显得十分幽美。“凭阑悄悄”四字,写出了孤身倚阑远望时的遐思。这种情结,又落脚到“目送秋光”上。“悄悄”,忧愁的样子。面对向晚黄昏的萧疏秋景,很自然地会导致悲秋的感叹,想起千古悲秋之祖的词人宋玉来。“晚景萧疏,堪动宋玉悲凉”,紧接上文,概括了这些诠释。宋玉的悲愁情怀和身世感伤,这时都涌向柳永的心中,引起他的共鸣。他将万千的心绪按捺住,将视线由远及近,选取了最能体现秋天景物特征的东西,作精细的描写。“水风轻、苹花渐老,月露冷、梧叶飘黄”两句,似乎是用特写镜头摄下的一幅很有韵味的场景:只见秋风轻轻地倒映着海面,白苹花渐渐老了,秋天月冬至冷的时节,梧桐叶变黄了,正一叶叶地缓缓飘下。萧疏衰飒的愁思,自然使人形成凄清沉寂之感。“轻”、“冷”二字,正说出了清秋季节的这些诠释。“苹花渐老”,既是写眼前所见景色,也表达着诗人寄迹江湖、华发渐增的感叹。“梧叶飘黄”的“黄”字用得好,突出了梧叶飘落的形象。“飘”者有声,“黄”者有色,“飘黄”二字,写得有声有色,“黄”字渲染了氛围,点缀了风景。作者捕捉了最典型的水风、苹花、月露、梧叶等秋天景物,用“轻”、“老”、“冷”、“黄”四字烘托,交织成一幅凄冷孤寂的秋光景物图,为下文叙事作了充分的伏笔。“遣情伤”一句,由上文的景物描写中来,由景及情,词中是一转折。景物描写之后,词人引出“故人何在,烟水茫茫”两句,既承上启下,又统摄全篇,为全词的主旨。“烟水茫茫”是朦胧而不可尽见的风景,阔大而厚实,同时也有因惦念故人而造成的漫漫然的情感,这里情与景是交织一起的。这几句短促凝重,大笔濡染,声情曲折,苍莽横绝,为全篇之精华。
换头“难忘”二字唤起回忆,写追忆故人之情,波澜起伏,错落有致。词人回忆起与同学一起时的“文期酒会”,那赏心乐事,至今难忘。分离以后,已经物换星移、秋光几度,不知有多少良辰美景因无心观赏而白白地过去了。“几孤”,“屡变”,言离别之久,旨加强别后的怅惘。“海阔山遥”句,又从回忆转到眼前的想念。“潇湘”这里指友人所之地,因不知故人何,故云“未知何处是潇湘”。
“念双燕、难凭远信,指暮天、空识归航”,写不能与离别中人重逢而造成的无可奈何的心态。眼前双双飞去的燕子是不能向故人传递消息的,以寓与友人欲通音讯,无人可托。盼友人归来,却又一次次的落空,故云“指暮天、空识归航”。这句词思念友人的沉静、诚挚的情感表现得婉转入情。看到天际的诗思,疑是旧友归来,但到头来却是一场误解,归舟只是空惹相思,好像嘲弄自己的痴情。一个“空”字,把急盼友人归来的心态写活了。它把思念友人之情推向了高潮和顶点。词人这里替别人着想,从他人着笔,从而折射出自己长年故国、怅惘不堪的甚或之情。
“黯相望”以下,笔锋转回自身。词人用断鸿的哀鸣,来显出自己的孤寂凄苦,可谓妙合无垠,声情伤感。“立尽斜阳”四字,画出了叙事主人公的形象,他久久地眺望夕阳残照之中,如呆如痴,感情完全沉迷回忆与离别之中。“立尽”二字言凭栏伫立之久,念远怀人之深,从而使羁旅不堪之苦言外自现。
柳永这首词层次分明,结构完整,脉络井然,有效地传达了诗人爱情的律动。同时隐喻上既不雕琢,又不盲目,而是俗中有雅,平中见奇,隽永有味,故能雅俗共赏。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