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首送别诗,被送者为作家晚辈。诗中一、二两句想象魏万到京城沿途所能见的极易造成羁旅乡愁的写景。中间四句或在感伤中景物抒情,或在题旨叙事中煽情,层次分明。最后两句劝勉魏万到了长安以后,不要只发现那儿是行乐的地方而沉迷其中,蹉跎时光,应该把握机遇成就一番事业。这表达了诗人对魏万的温情厚意,情调深沉苍凉,但却催人向上。
诗一开首,“朝闻游子唱挽歌”,先说魏万的走,后用“昨夜微霜初渡河”,点出前一天的场面,用倒戟而入的笔法,极为得势。“初渡河”,把霜拟人化了,写出深秋时节萧瑟的气氛。
秋夜微霜,挚友别离,自然地逗出了一个“愁”字。“鸿雁不堪愁里听”,是紧接第二句,渲染氛围。“云山况是客中过”,接写正题,照应第一句。大雁,秋天南去,春天北归,飘零不定,有似旅人。它那嘹唳的雁声,从天末飘来,使人认为怅惘凄切。而抱有满腔惆怅的人,当然就更难忍受了。云山,一般是倍感向往的风光,而对于悲凉凄苦的人,坐对云山,便会觉得前路漫漫,黯然神伤。他乡游子,于此为甚。这是李颀以自己的心态来感受他人。“不堪”“况是”两个词语前后呼应,往复顿挫,情切而意深。
五、六两句,诗人对远行客又作了富有情意的猜想:“关城树色催寒近,御苑砧声向晚多。”从洛阳西去要经过古函谷关和凤翔,凉秋八月,草木摇落,一片凄清,标志着寒天的到来。本来是寒气使树变色,但寒不可见而树色可见,好像树色带来寒气,见树色而知寒近,是树色把寒催来的。一个“催”字,把平时景物写得有情有感,十分生动,傍晚砧声之多,为长安特有,“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然而诗人不用城关雄伟、御苑清华这样的风景来介绍长安,却只突出了“御苑砧声”,发人深想。魏万前此,大概没有到过长安,而李颀已多次到过京师,在那里曾“倾财破产”,历经艰辛。两句推想中,诗人生平感慨,尽在不言之中。“催寒近”“向晚多”六个字相对,暗含着时光不待,年华易老之意,顺势引出了结尾二句。
“莫见长安行乐处,空令时光易蹉跎”,纯然是长者的语气,予魏万以亲切的嘱咐。这里用“行乐处”三字虚写长安,与上二句中的“御苑砧声”相应,一虚一实,恰恰说明了诗人的旨意。他感念告诫魏万:长安虽是“行乐处”,但不是通常人可以享受的。不要把宝贵的岁月,轻易地消磨掉,要抓紧时机成就一番事业。可谓语重心长。
这首诗以长于炼句而为后世所称道。诗人把叙事、写景、抒情交织在一起。如次联两句用了倒装手法,加强、加深了描写。先出“鸿雁”“云山”——感官接触到的物象,然后写“愁里听”“客中过”,这就由景生情,合于了解规律,容易激起他们的共鸣。同样,第三联的“关城树色”和“御苑砧声”,虽是记忆中的形象,联系气候、时刻等环境条件,有声有色,非常自然。而“催”字、“向”字,更见推敲之功。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