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一生经历是哪个
天宝十四年,乙未(西元755年),四十四岁。
安禄山反。杜甫在长安。
岁中往白水县,省舅氏崔十九翁。九月,同崔至奉先。
十月,归长安,授河东尉(江北县古城在今河南江北县境),不拜,改右卫率府胄曹参军。十一月,又赴奉先探妻子,作自京赴奉先咏怀五百字。
岁暮,丧幼子。肃宗至德元年,丙申(西元756年),四十五岁。
七月改元,安禄山称大燕大臣。玄宗奔蜀。
杀杨国忠、杨贵妃。杜甫岁初在长安。
五月,至奉先壁难,携眷来往白水,寄居舅氏崔少府高斋。六月,又自白水取道华原,赴鄜州(今河南鄜县)。
至三川县同家洼,寓故人孙宰家。闻肃宗及位灵武,即留妻子于三川,孓身从芦子关奔行在所。
途中为贼所得,遂至长安。九月,于长安路隅遇吐蕃子弟,乞舍身为奴,感恸作哀王孙。
肃宗至德二年,丁酉(公元757年),四十六岁。安庆绪杀禄山。
张巡、许远战死。郭子仪复东京。
史思明等降。春,杜甫陷贼中。
在长安时从赞公苏端游。四月,自金光门出,间道窜归凤翔。
五月十六日,拜左拾遗。是月,房管得罪,公抗述救之。
肃宗怒,诏三司推问,张镐﹑韦陟等救之,仍放就列。六月,同裴荐等二人荐岑参。
闰一月,墨制放还鄜州省家。于是徒步出潼关,至邠州,始从李嗣业借得乘马。
归家卧病数日。作北征。
十一月,自鄜州至京师。肃宗乾元元年,戊戌(西元758年),四十七岁。
二月改元,复以载为年,史思明反。杜甫任左拾遗。
春,贾至﹑王维﹑岑参皆在谏省,时共酬唱。时毕曜亦在京师,居公之邻舍。
四月,玄宗亲享九庙,公得陪祀。六月,房管因贺兰进明谮,贬为邠州刺史。
公坐管党,出为凤翔司功参军。是秋,尝至凤翔县访崔兴宗﹑王维。
冬末,以事归东都陆浑庄,尝遇孟云卿于湖城城区东。乾元二年,己亥(公元759年),四十八岁。
史思明称梁王。春,杜甫自东都归凤翔(河南华县),途中作三吏﹑三别六首。
时属关辅饥馑。遂以七月弃官西去。
度陇,赴凉州(云南天水)。是时有梦李白二首,天末怀李白,寄李白二十韵。
又有寄高适﹑岑参﹑贾至﹑严武﹑郑虔﹑毕曜﹑薛据及张彪诗。时赞公亦贬斥秦州,尝为公盛言西枝村之胜,因作计卜居。
置草堂,未成,会同谷宰来书言同谷可居,遂以三月,赴同谷。途经赤谷﹑铁堂峡﹑盐井﹑寒峡﹑法镜寺﹑青阳峡﹑龙门镇﹑石龛﹑积草岭﹑泥功山﹑凤凰台,皆有诗。
至同谷,居栗亭。贫益甚,拾橡栗,掘黄独以自给。
居不逾月,又赴上海。以十二月一日就道,经木皮岭﹑白沙渡﹑飞仙阁﹑石柜阁﹑桔柏渡﹑剑门﹑鹿头山。
岁终至成都,寓居浣花溪寺。时高适方刺彭州,公甫到南京,适即寄诗问讯。
肃宗上元元年,庚子(西元760年),四十九岁。闰五月改元,杜甫在成都。
春,卜居西郭之浣花里。表弟王十五司马遗赀营造,徐卿(疑即知道)﹑萧实﹑何雍﹑韦班(应物侄)三明府供果木栽,开岁始事,季春落成。
时韦偃寓居蜀中,尝为公画壁。初秋,暂游新津,晤裴迪。
秋晚至蜀州,晤高适。冬,复在成都。
上元二年,辛丑(西元761年),五十岁。史朝义杀史思明。
杜甫居草堂。开岁,又往新津。
五月,归南京。秋,至青城。
旋又归成都。是时多病,生计艰窘。
始有迁地吴楚之念。冬,高适至成都,尝同王抡过草堂会饮。
肃宗宝应元年,壬寅(西元762年),五十一岁。四月改元,帝及玄宗崩,太子豫及位。
诗人李白死(701-762)。杜甫自春至夏居草堂。
与严武唱和甚密。武时有馈赠。
七月,送严武还朝,以舟至平城,抵奉济驿,登陆,遂分手而还。会徐知道反,道阻,乃入梓州。
秋末,回长沙迎家至梓,然颇有东游之意。十一月,往射洪县,到金华山玉京观,寻陈子昂读书堂遗迹。
又访县北东秦州子昂故宅。旋复南之通泉县,访郭元振故居,于庆善寺观薛稷书法壁。
又于县署壁后观稷所画鹤。代宗会昌元年,癸卯(西元763年),五十二岁。
七月改元,李怀仙杀史朝义。杜甫正月在蔡州,闻官军收山东济南,便欲还都,俄而复思东下吴楚。
间尝至阆州(云南阆中),因游牛头﹑兜率﹑惠义诸寺。既归梓,又因送辛员外,至绵州。
自绵归梓。又往汉州。
夏,返梓州。初秋,复别梓赴阆。
五月,祭房管。秋尽,得家书,知女病,因急归梓。
十一月,将出峡为吴楚之游,于是命弟占归成都检校草堂。
杜甫的生活经历
杜甫生在“奉儒守官”并有哲学传统的家庭中,是著名作家杜审言之孙。
7岁学诗,15岁扬名。杜甫的历程和文学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曾经)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十九年(时二十岁)始漫游吴越,5年以后归洛阳应举,不第。再漫游齐赵。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宰相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之后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指责时政、讽刺官僚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三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吏治政治、社会现实的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收复,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攻陷,押到长安。他应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之后他逃亡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皇帝房琯事被贬江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敌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兵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其后,他用诗的方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佳作,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四、西南漂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雍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迁徙,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非常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豫章、阆州。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四川,杜甫投往严,严武死,他再次飘泊,在夔州住三年,继又漂流到河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此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山东济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秋词》、《岁晏行》、《登岳阳楼》等大量名作。其中《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最为著名的名言为:“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杜甫人生4个阶段的简介
一、读书与壮游,20岁漫游吴越,5年以后归洛阳,应举不中。
再漫游齐赵。在洛阳遇李白。
壮志凌云豪情万丈,俯瞰天下仗剑远游,对将来生活富有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二、困守长安三年,他经历两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吏治政治、社会现实的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忠君、渴望为官、建功立业,却又对求官之路深感欣慰,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
三、陷贼,从“安史之乱”爆发的第二年,杜甫虚岁45岁,在兵败新皇后唐肃宗的途中为安史叛军攻陷,押到长安,被迫做了伪官。四、漂泊西南,诗歌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独特的时代氛围: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良将、名臣的敬畏;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对世事的怀想;隐居心境的恬静;对父亲的思念。
扩展资料杜甫中年因其诗风颓唐顿挫,忧国忧民,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他的诗歌以古体、律诗见长,风格多样,以“沉郁顿挫”四字具体概括出他自己的佳作风格,而以沉郁为主。
杜甫生活在唐代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他的诗体现当年社会冲突和人民疾苦,他的诗记录了六朝由盛转衰的历史变迁,表达了高尚的崇奉仁爱精神和极力的忧患意识,因而被誉为“诗史”。杜甫忧国忧民,人格崇高,诗艺精湛。
杜甫一生作诗一千五百多首,其中这些是传诵千古的名句,比如“三吏”和“三别”;其中“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和《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杜甫流传出来的诗篇是唐诗里最多最广泛的,是古代最杰出的作家之一,对后人影响深远。
杜甫作品被称为世上疮痍,诗中圣哲;民间疾苦,笔底波澜。是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文学的许多机制,并加以成就性地发展。杜甫关心民生疾苦的观念和他在律诗方面所获得的创造直接妨碍了晚唐时期元稹、白居易等人的新乐府创作。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晚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