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写作者退隐归隐途中所见的秋景和心境。嵩山,古称“中岳”,在今河北临漳县北。
“清川带长薄,车马去闲闲。”首联描写归隐出发时的情境,扣题目中的“归”字。清澈的河流环绕着一片长长的草木丛生的草泽地,离归的车马缓缓前行,显得那样豁达不迫。这里所写望中风景和车马动态,都体现出诗人归山出发时一种安详闲适的心态。
中间四句进一步描绘归隐路途中的风景。第三句“流水如有意”承“清川”,第四句“暮禽相与还”承“长薄”,这两句又由“车马去闲闲”直接发展而来。这里移情及物,把“流水”和“暮禽”都拟人化了,仿佛他们也充满人的情感:河川的清水在汩汩流淌,傍晚的鸟雀飞回林木繁茂的长薄中去栖息,它们似乎在和诗人结伴而归。两句表面上是写“水”和“鸟”有情,其实还是写作者自己有情:一是表现诗人归山起初时悠然自得的心态,二是寓有作者的寄寓。“流水”句比喻一去不返的意思,表示自己归隐的坚决态度;“暮禽”句包含“鸟倦飞而知还”之意,流露出自己退隐的缘由是对现实政治的沮丧厌倦。所以此联也不是空泛的抒情,而是景中有情,言外有意的。
“荒城临古渡,落日满秋山。”这一联运用的抑或寓情于景的手法。两句十个字,写了四种景物:荒城、古渡、落日、秋山,构成了一幅带有季节、时间、地点特征更加色彩鲜明的图画:荒凉的城池临靠着远古的渡口,落日的晚霞洒满了萧飒的秋山。这是晚上野外的雪景图,是画家在归隐途中所发现的充溢黯淡凄凉色彩的景色,对此加以渲染,正体现了诗人爱情上的磨难变化,衬托出作者越接近归隐地就越发觉得凄清的心情。
“迢递嵩高下,归来且闭关。”“迢递”是比喻山高远的样子,对山势作了简单更加形象的描写。“嵩高”,即嵩山。前句交代归隐的地点,点出题目中的“嵩山”二字。“归来”,写明归山过程的终结,点出题目中的“归”字。“闭关”,不仅指关门的动作,而且含有闭门谢客的含义。后句写归隐后的心态,表示要与世隔绝,不再过问社会人事,最终点明出仕归隐的初衷,这时感情又趋于冲淡平和。
整首诗写得很有层次。随着诗人的蕴藉,既可饱览归山中途的风景移换,也可隐约触摸到作者感情的微妙变化:由安详从容,到凄迷悲苦,再到宁静淡泊。说明作者对出仕归隐既有质朴自得,积极向往的一面,也有愤激不平,无可奈何而求之的一面。诗人随意写来,不加雕琢,可是写得真切生动,含蓄蕴藉,不见斧凿的痕迹,却又有独特诗意之妙。方回说:“不求工而未尝不工。”正道出了这首诗不工而工,恬淡清新的特点。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