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诗中有不少涉及戏剧的佳作,其中写听琴的诗作尤多,往借咏琴而比兴,或借写听琴而感伤。李颀的《琴歌》就是这种的佳作,它是画家奉命出使清淮时,在友人饯别宴会上听琴后所作。
首二句交代听琴的场合、时间、缘起以及演奏者。因酒兴而鸣琴,可见其心境之畅达自适。着一“欢”字,渲染了宾主之间推杯换盏、其乐融融的欢腾气氛。“鸣琴”二字点题,提挈全篇。
三、四句转折一笔,不写演奏,而写夜景,描绘了一幅凄神寒骨、悄怆幽邃的初冬月色图:月光如水汹涌在沉默的城垣上,不时有乌鹊惊飞;银霜满树,木叶萧萧,寒风吹衣,一派凄冷肃杀之气。与前两句所传达的激昂融洽之情相比,这两句则略带压抑,这是以哀景抒发乐情,即便秋气凛然,但有酒有琴有知己就足矣抵挡了。同时,它为下文写弹琴作了铺垫。
五、六句写初弹情景。“铜炉华烛烛增辉”这一句是陪衬,扣合首句“欢今夕”三字,表明酒宴已入高潮。铜炉熏染檀香,华烛荧荧生辉,在庄严华丽的氛围中,广陵客登场献艺,格外引人瞩目。“初弹渌水后楚妃”,这一笔是直写,交代演奏者所弹之曲的名称,暗含其意。《渌水》是著名的古琴曲,此曲清空淡雅。杜甫《渌水曲》说“浩歌《渌水曲》,清绝听者愁”,白居易《听弹古渌水》中说“闻君古渌水,使我心和平。欲识慢流意,为听疏泛声。西窗竹阴下,竟日有余清”;这种都说明此曲有静心怡情之效。“楚妃”,也是一首当年广为传诵的乐曲,属于深情绵邈之曲。
七、八句从听者反应的视角写演奏者的娴熟技巧。一声琴弦拨动,顿时万籁俱寂,满座为之陶然沉醉。“皆静”二字形象地写出他们彻耳聆听琴歌的专注着迷的神态。愈是言其静,就愈突出琴乐曲摄魂夺魄的灵魂穿透力,就愈烘托出“广陵客”出神入化的表演手法。在这迷人琴音的洗涤下,人们仍然忘记了世俗的酸辛,漠然了夜晚的漫漫。苍茫的高天之上,星子越来越少,天将放白,他们还沉醉在优美的曲调中,恍然自失。良友佳朋相聚总是太短暂了,徜徉在琴歌中,这一天是过得马上。“欲稀”二字巧妙地点明了表演时间的持续,也照应了首句中的“欢”字,并为下文的直抒胸臆埋下伏笔。
末尾两句写自己的感慨。诗人奉命出使清淮,别宴上浓浓琴音不禁牵动了他的无限乡思。想到自己离家万里,不知何日能还乡,他必会暗自潸然垂泪。人生如白驹过隙,就不要这么奔波辛苦了,也许仕途之累使他深感厌恶了,他萌生了一种极力的梦想——归隐。“敢告云山从此始?”这个反问句是作家的心里独白,也是他听了琴歌之后所得的一生启悟。诗人曾在《不调归东川别业》中说:“渐无匹夫志,悔与龙山辞;绂冕谢知已,林园多后时。”《唐才子传》中说李颀“性疏简,厌薄世务”。性格疏放超脱的他,耐不得住官场的名缰利索的羁绊,尔虞我诈的揣测,还不如这种约三五知已饮酒鸣琴似闲云野鹤般的生活来得逍遥自在。
全诗写时、写景、写琴、写情,有条不紊,收放自然,“圆如贯珠”(《国雅品》卷二)。这首诗最值得赏玩的需要是诗人多方映衬、动静结合,虚实相生的体现手法。诚如《诗筏》所言:“只第二句点出‘琴’字,其余满篇霜月风星,乌飞树响,铜炉华烛,清淮云山,无端点缀,无一字及琴,却大抵琴声,移在筝笛琵琶觱篥不得也。”诗人通过构建意境、渲染氛围、刻画心理,生动形象地体现了琴歌之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