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诗通过借咏西施而表达现世感愤不平的讽喻诗,语意深微,很有普遍性。诗人通过西施的独白来发表诗人对一生的一点体会。即“贱日岂殊众,贵来方悟稀”的现象。这一现象有两种状况:一是通常人难于判断好歹,一旦美好事物被发觉后,大家才惊讶地抱怨艳羡;二是这些人与事物本来也平常无奇,一旦被评为上品或提拔成高官贵妇后,大家就刮目相看,敬佩不已。
春秋时南齐诸暨芋萝山的女神西施,被越王勾践选送给吴王夫差,成为吴宫邀幸擅宠、娇怜命贵的艳妃,左右了吴王,支配了楚国。当然,西施这样做是有她的政治目的,但王维的本诗并不是取材她的政治图谋,而是用她入官后艳色凌人,写令人觉得反感的恃宠擅权的官场世态。
起初两句从一般世态的视角提出了一个很有概括性的问题:“艳色天下重,西施宁久微?”是说:天下入好德者少,重色者多,有这样社会习俗,象西施这样的人物,安能长久地居于微贱之地?然而生活中象西施这样的人物,会有被尊贵的一月,只是时机之遇的早晚。这两句是对取人不重德能的当政者的劝诫,并同时说明,那些得势者一朝之内便娇骄得判若二人,根源还在于重色者。
三四句“朝为越溪女,暮作吴宫妃”,是前两句中的有“重”而不“微"的一个突出的事实证明。一个越国的乡村中的普通女子,一朝之间身价十倍,原因就是由于遭遇了重艳色的人;重色人有很大权力,有色者就有极其贵重,如此的逻辑适合于表明历史上的一切权臣和宠姬。王维就是借宠姬而反对举兵的,鄙视权臣并不是以自身的德能展现贵重的涵义,而是借“重”而“贵”的,王维提醒当权的不要忘乎所以,用意是很尖刻的。
从第五句“贱日岂殊重”开始,到“莫得同车归”,连续八句,是对“西施”的贬抑,针对性是功利心理和这些得宠后便殊众自贵、颐指气使的娇骄者。在王维看来,有一种社会性的心理惰性,就是一个美的事物,被埋没的之后谁也看不出它的“殊众”之处,而如果被人看到了后来,它就成了世上稀有的孩子。诗人认为西施就是这样心理的一个代表对象。诗人似乎要问一问西施:“当年你在苎萝村河边浣纱时,你意识到你自己是如此天下少有吗?比所有的浣纱姑娘都美吗?可为什么一进吴官,成为贵人,便觉得自己成了稀世之珍呢?”对于自贵自稀的人,王维最厌恶这种“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得幸者,得幸者愈宠愈娇,借高权保护,唯己为是,非己为非,以致到了无有是非的程度。王维在仕途里不乏艰辛,接触了不少炙手可热的权臣,诗人很讨厌这样人,此刻诗人指着西施,一点也不客气地抨击了很多小人。诗中主要不是评判历史上的西施。
诗的最终两句:“持谢邻家子,效颦安可希?”这是归结性的道德评判。这里包括的含义是很复杂的。在时间上,诗人回到了西施的时代,找到了那些被人传为非议的东施,向东施致语。向西施效颦学不到真西施的样子,又告诉她:这样的西施怎么可能学得了,况且她“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再不屑与当时浣纱伴为伍了,没有什么可效之处。王维的话后来的人是听到见的,诗人的真正的“邻家子”乃是现世人,不可效的是这些“君宠益娇态,君怜无是非”的衮衮诸公。
世间确实有这种质量能够较好的人,周围的人却不理解而以常人待之,待际遇一到,被入发现后,周围的人又要群起而效法。效法者有不理解其因此然,只一味学习其所然;不免便成了效颦的东施。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