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通过描写桃花溪壮阔的秋景和作者对渔人的询问,抒写一种渴望世外桃源,追求幸福生活的心态。
桃花溪两岸多沿溪,暮春时节,落英缤纷,溪水流霞。相传东汉陶渊明的《桃花源记》就是以此处为背景的。张旭描写的桃花溪,虽然不必定是指此处,但却暗用其景色。此诗创作婉曲,情趣深远,画意甚浓。
“隐隐飞桥隔野烟”,起笔写远景:深山野谷,云烟缭绕;透过云烟望去,那横跨山溪之上的沿溪,忽隐忽现,似有似无,恍若在虚空里飞腾。这境界多么壮丽、神秘,令人朦朦胧胧,如入仙境。在此处,静止的桥和浮动的野烟相映成趣:野烟使桥化静为动,虚无飘渺,临空而飞;桥使野烟化动为静,宛如垂挂一道薄纱帏幔。隔着这帏幔看桥,使人格外感觉一种朦胧美。“隔”字,使这两种景物交相辉映,溶成一个艺术整体;“隔”字还暗示出诗人是在远观,若是站在桥边,就不会有“隔”的觉得了。
后面画近景。近处,水中露出尖利岩石,如岛如屿(石矶);那飘流着片片落叶的溪上,有游船在轻摇,景色幽美明丽。“石矶西畔问渔船”,一个“问”字,诗人也自入画图之中了,使观众从这幅山水画中,既见山水之容光,又见人物之情态。诗人伫立在远古的石矶旁,望着溪上飘流不尽的桃花瓣和渔船出神,恍惚间,他仍然把眼前的渔人当作当时曾经处于桃花源中的武陵渔人。那“问”字便脱口而出。
“问渔船”三字,逼真地体现出这些心驰神往的情态。三、四句,是问讯渔人的话:但见一片片桃花瓣随着清澈的河水不断漂出,却不知那理想的世外桃源洞在清溪的哪些地方呢?这里,桃源洞的惬意景色,是从问话中虚写的,诗人急切渴望而又感到迷惘难求的心态,也是从问话中含蓄含蓄地据悉出来的。
七言绝句篇幅短小,要做到情韵悠长,意境深沉,除了讲究炼字琢句外,更要求创作的巧妙。张旭成为盛唐的一位七绝名家,是很善于创作的。这首诗从远到近,正面写来,然后用问讯的方法运实入虚,构思布局非常独特精妙。作者的笔锋又活泼奔放,对景物不作繁琐的描写,不敷设明艳鲜丽的色调,对《桃花源记》的唯美也运用得清雅自然、蕴藉不觉,从而造就了一个饶有画意、充满情趣的幽深境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