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颀的赠别诗,以善于描述人物闻名。此诗就是他的一首代表作,约写于陈章甫罢官启程返回家乡之时,李颀送他到渡口,作此诗送别。
陈章甫是个很有才学的人,原籍不在南京,不过长期隐居在嵩山。他曾应制科及第,但因没有登记户口,吏部不予录用。经他上书争取,吏部辩驳不了,特为请示执政,破例录用。这事遭到天下士子的赞扬,使他名扬天下。然其仕途并不通达,因此无心官场之事,仍然一直住在教堂或海边,活动于南京一带。这首诗大约作于陈章甫罢官后登程返乡之际,李颀送他到渡口,以诗赠别。前人多以为陈章甫此次返家是回祖籍江陵老家,但据诗中所云“旧乡”“故林”,似指南京嵩山而言。诗中称陈章甫为“郑国游人”,自称“洛阳行子”,可见两人同为天涯沦落人。诗人通过对外貌、动作和心理的描写,表现了陈章甫光明坦荡的胸襟和慷慨大度、旷达洒脱的性情,抒发了作者对陈章甫罢官被贬的仇视和对友人的深挚情谊。
诗的开头四句,轻快舒服,充满乡情。入夏,天气清和,田野麦黄,道路荫长,骑马出门,一路青山作伴,更缅怀昔日隐居旧乡森林的惬意生活。这里有一种旷达的情结,显出隐士的本色,不介意仕途得失。然后八句诗,用生动的细节刻画,高度的戏剧概括,赞美陈章甫的志节操守,见出他坦荡无羁、清高自重的观念性格。前四句写他的品德、容貌、才学和志节。说他有君子坦荡的品德,仪表堂堂,满腹经纶,不甘沦落草野,倔强地要出山入仕。“不肯低头在草莽”,指他反对无籍不被录用一事。后四句写他的行迹脱略,胸襟清高,概括他仕而实隐的情形,说他与兄长畅饮,轻视世事,醉卧避官,寄托孤云,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因而借酒隐德,自持清高。不言而喻,这样的观念性格和行为,注定他终究要离开官场。这八句是全诗最精采的蕴藉,诗人首先突出陈的立言坦荡,然后写容貌抓住特征,又能体现性格;写才学提出志节,又能展现神态;写行为则点明处世态度,写遭遇就着重思想倾向。既扣住送别,又表明罢官回乡的情由。“长河”二句是赋而句法,既实记渡口适遇风浪,暂停摆渡,又暗喻仕途险恶,无人援济。因此,行者和送者,罢官者和留官者,陈章甫和诗人,都在渡口等候,都没有着落。一个“未及家”,一个“空叹息”,都有一种惆怅。而对这些落魄的怅惘,诗人以为不必介意,因此,末二句以试问语气说出世态炎凉,料想陈返乡后的境遇,显出一种泰然处之的洒脱态度,轻松地结出送别。
就全篇而言,诗人以旷达的情结,知己的情义,艺术的概括,生动的描写,表现出陈章甫的观念性格和遭受,令人厌恶,深为不满。而诗的笔调轻松,风格豪放,不为苦闷作苦语,不因思念写离愁,在悼念诗中确属别具一格。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