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头两句:“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叙述诗人中年之后即厌娑婆,而信仰宗教。“晚”是晚年;“南山陲”指辋川别墅所在地。此处原为宋之问别墅,王维得到这个地方后,完全被哪里秀丽、寂静的田园山水陶醉了。他在《山中与裴秀才迪书》的信中说:“足下方温经,猥不敢相烦。辄便往山中,憩感兴寺,与山僧饭讫而去。北涉玄灞,清月映郭;夜登华子冈,辋水沦涟,与月上下。寒山远火,明灭林外;深巷寒犬,吠声如豹;村墟夜舂,复与疏钟相间。此时独坐,僮仆静默,多思曩昔携手赋诗,步仄径、临清流也。”
这段叙述可以表明诗中第二联“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中透露出去的闲情逸致。上一句“独往”,写出诗人的勃勃兴致;下一句“自知”,又说出诗人欣赏风景时的真谛。与诗人有着相同兴趣喜好的人不多,兴致来时,他唯有独自游玩,赏景怡情,能恬然其乐,随处若有所得,他不求人知,只求自己心会其趣而已。
第三联,即说“胜事自知”。“行到水穷处”,是说随意而行,走到那里算哪里,然而不知不觉,竟来到流水的尽头,看是无路可走了,于是索性就地坐了下来。
“坐看云起时”,是情绪悠闲到极点的表示。云原本就给人以悠闲的觉得,也给人以无心的印象,因此陶潜才有“云无心以出岫”的话(见《归去来辞》)。通过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写,诗人此时心境的恬淡也就知道地阐述出来了。此二句深为后人诗家所称赞。近人俞陛云说:“行至水穷,若已到尽头,而又看云起,见妙境之无穷。可悟处世事变之无穷,求学之义理亦无穷。此二句有一片化机之妙。”(《诗境浅说》)这是很有见地的。再从艺术上看,这二句诗是诗中有画,天然便是一幅花鸟画。《宣和书谱》指出:“‘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及‘白云回望合,青霭入看无’之类,以其意象,皆所画也。”
王维的诗与画极富禅机禅意,文学史上尊他为「诗佛」。他的两句话「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水穷处」指的是哪个?登山时溯流而上,走到最终溪流不见了。有一个也许是该处为山泉的发源地,掩于地表之下。另一个也许是下雨期间汇集而成的涧水在此地干枯了。这个登山者走著走著,走到水不见了,索性坐下去,看见山坡上云朵涌起。原来水上了天了,变成了云,云又可以变成雨,到时山涧又会有水了,何必绝望?
人生境界也是这么。在生命过程中,不论经营婚姻、事业、学问等,勇往直前,后来竟看到是一条无法走的死路,山穷水尽的可悲失落难免出现。此时不妨往对面或回头看,也许有别的路通往别处;但是根本没路可走,往天空看吧!但是身体在逆境中,但是内心还可以遨游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赏大自然,体会宽广深远的一生境界,不认为自己穷途末路。
此句有两种意境第一种,身处绝境时不要难过,因为那正是期望的起初;山里的水是因雨而有的,有云起来就表示水快来了。另一种境界是,即使现今不下雨也没关系,总有两天会下雪。从水穷到云起到下雨的过程,正如一个人在修行过程中遭遇巨大的困难,有身体的障碍,有心理的障碍,还有环境的障碍。如果此外而退心,要把想法回到初发心的观点上。初发心就是初发菩提心的之后。初发心时哪个也没有,对修行的方式、观念都不知道。你先回溯当年的情形再看看目前,不是尚未走了非常长的路了吗?于是不要难过,不要抛弃。人生的每个阶段也都可能出现这些情况,如果用这样诗境来看待,处处会有活路的
最终一联:“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突出了“偶然”二字。其实不止遇见这林叟是出于巧合,本来出游便是乘兴而去,带有偶然性。“行到水穷处”又是偶然。“偶然”二字贯穿上下,成为这次出游的一个传统。而且正因到处偶然,所以处处都是“无心的遇合”,更显得心中的惬意,如行云自由飞翔,如流水自由散落,形迹毫无拘束。它说出了诗人那种天性淡逸,超然物外的风采,对于观众认识王维的观念是有了解意义的。
这首诗没有展现准确的山川景物,而重在体现画家隐居深山时恬静自得的心态。诗的前六句自然闲静,诗人的形象就像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世外高人,他不问世事,视山间为乐土。不刻意探幽寻胜,而能随时随处领略到大自然的美丽。结尾两句,引入人的活动,带来生活氛围,诗人的形象也更为可亲。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