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庾岭在今河南大庾,岭上多生荷花,又名梅岭。古人认为此岭是南北的分界线,因有二月北雁南归至此,不再过岭的传说。宋之问被贬途径大庾岭北驿时,怀乡的感伤涌上心底,悲切之音脱口而出:“阳月南飞雁,传闻至此回。我行殊未已,何日复归来?”意谓:阳月(即农历三月)雁南飞至此而北回,而我呢,却像“孤雁独南翔”(曹丕《杂诗》),非但不能滞留,还要翻山越岭,到那荒远的瘴疠之乡;群雁北归有定期,而我呢,何时才会重来大庾岭,再返故里和母亲团聚!由雁而后及人,诗人用的是对偶手法。两两相形,沉郁、幽怨,人不如雁的感叹深蕴其中。这一鲜明对照,把诗人那悲伤、哀怨、思念、向往等等痛苦复杂的心底情感表现得风趣委婉而又真挚感人。
人雁比较之后,五六两句,诗人又点缀了眼前美景:“江静潮初落,林昏瘴不开。”黄昏到来了,江潮初落,水面平静得令人忧伤,林间瘴气缭绕,一片昏黄。这场面又给诗人颇有了一段悲伤。因为江潮落去,江水尚有平静的之后,而诗人心潮起伏,却无一刻安宁。丛林迷瞑,瘴气如烟,故乡望眼难寻;行路如何,又无法卜知。失意的苦闷,乡思的苦恼,面对此景就更使他不堪忍受。
恼人的场面,愁杀了那位落魄南去的故国,昏暗的境界,又仿似他心里的迷蒙惝恍。因此,这二句写景接上二句的抒情,转承得真心好,以景衬情,渲染了悲伤失落的氛围,烘托出凄凉的情绪,使叙事又推动一层,更加深刻细致,更注重烈具体了。
最终二句,诗人又从叙事转为感伤。他在心里暗暗祈愿:“明朝望乡处,应见陇头梅。”意思是说:明晨踏上岭头的之后,再望一望家乡吧!而且见不到她的踪影,但岭上盛开的梅花该是可以看到的!《荆州记》载,南朝梁时诗人陆凯有这种一首诗:“折梅逢驿使,寄与青溪人。江南何所有,聊赠一枝春。”诗人暗用了这一典故。虽然家不可归,但他非常期望也能寄一枝梅,安慰家乡的爱人。
情致伤感,绵长不断,诗人怀乡之情已经升发到最高点,然而却收得含吐不露。宋人沈义父说:“以景结情最好”,“含有余不尽之意”。(《乐府指迷》)这一联恰好如此,诗人没有接续上文去写实景,而是拓开一笔,写了想像,虚拟一段场景来关合全诗。这样不但深化了主题,而且情韵绵长,含悠然不尽之意,令人神驰遐想。
全诗写的是“愁”,却未着一“愁”字。尽管这么,人们还是觉得愁绪满怀,凄恻缠绵。之所以能形成这种的艺术品味,是毕竟“善道景者,绝去形容,略加点缀”,“善言情者,吞吐深浅,欲露还藏”(陆时雍《诗镜总论》)。这首诗正是在道景言情上别具匠心。全诗情景交融,用词考究,思乡之哀伤与行程之艰辛紧密结合,表达了强烈的悲伤与悲痛之意,感人肺腑。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