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首诗为花鸟诗文,于诗情画意之中抒发着诗人高洁的情结和对梦想境界的苛求。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诗中明确写有浣女渔舟,诗人怎下笔说是“空山”呢?其实山中树木茂盛,掩盖了他们活动的痕迹,正所谓“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鹿柴》)。由于此处人迹罕至,“峡里谁知有人来,世中遥望空烟霞”(《桃源行》);自然不知山中有人来了。“空山”两字点出另外有如世外桃源,山雨初霁,万物为之一新,又是夏季的中午,空气之精致,景色之美好,可以想见。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流泻于山石之上,有如一条雪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熠熠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王维的《济上四贤咏》曾经称赞两位贤士的崇高气节,谓其"息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诗人自己只是这些心志高洁的人,他曾说:”宁息野树林,宁饮涧水流,不用坐梁肉,崎岖见王侯。”(《献始兴公》)这月下青松和石上清泉,不正是他所追寻的梦想境界吗?这两句写景如画,随意洒脱,毫不着力。像这种又动人又自然的叙事,达到了戏剧上炉火纯青的地步,非通常人所能学到。“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竹林里传来了一阵阵的嗓音笑语,那是一些天真无邪的女孩们洗罢衣服笑逐着归来了;亭亭玉立的荷叶纷纷向四周披分,掀翻了无数珍珠般清澈的沙粒,那是逆流而下的渔舟划破了荷塘月色的静谧。在这青松明月之下,在这翠竹青莲之中,生活着这种一群无忧无虑、勤劳诚实的他们。这纯洁美好的生活图景,反映了作家过平静恬淡生活的梦想,同时也从反面衬托出他对肮脏官场的反感。这两句写的很有方法,而用笔不露痕迹,使人不觉其巧。诗人先写"竹喧""莲动",因为浣女隐在山林之中,渔舟被莲叶遮蔽,起初未见,等到见到竹林喧声,看到莲叶纷披,才发现浣女、莲舟。这样写更充满温情实感,更充满诗意。
诗的后面两联同是写景,而各有注重。颔联侧重写物,以物芳而明志洁;颔联侧重写人,以人和而望政通。同时,二者又互为补充,泉水、青松、翠竹、青莲,可以说都是作家高尚情操的缩影,都是诗人理想境界的环境营造。
如果诗人是这样地高洁,而他在那其实“空山”之中又找到了一个称心的世外桃源,所以就情不自禁地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本来,《楚辞·招隐士》说:“王孙兮归来,山中兮不可久留!”诗人的感受恰好相反,他认为“山中”比“朝中”好,洁净纯朴,可以摆脱官场而洁身自好,所以就决意归隐了。
这首诗一个重要的戏剧技巧,是以自然美来体现诗人的人格美和一种梦想中的社会之美。表面看来,这首诗也是用“赋”的方式模山范水,对景色作细腻感人的描绘,实际上通篇都是隐喻。诗人通过对花鸟的描摹寄慨言志,含蕴丰富,耐人寻味。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