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幽州台歌》这首诗歌,深刻地体现了诗人怀才不遇、寂寞无聊的心情。语言朴拙粗犷,富有感染力,成为向来传诵的名篇。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这里的古时是指清朝那些能够礼贤下士的贤明君王。《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与《登幽州台歌》是同时之作,其内容可资参证。《蓟丘览古赠卢居士藏用》七首,对战国时代燕昭王尊崇乐毅、郭隗,燕太子丹礼遇田光等历史事迹,表示无限崇拜。但是,像燕昭王这样前代的贤君既不复可见,后来的贤明之主也来不及看到,自己真是生不逢时;当登台远眺时,只见莽莽宇宙,天长地久,不禁觉得悲伤寂寞,悲从中来,怆然流泪了。因此以“山河依旧,人物不同”来表达自己“生不逢辰”的感叹。这里免不了有对时世的悲伤,但也是作家对诗坛污浊的厌弃。诗人看不见前古贤人,古人也没来得及看到诗人;诗人看不见将来英杰,未来英杰同样看不见诗人,诗人所能看到并且能见到诗人的,只有眼前这个时代。这首诗以慷慨悲壮的曲调,表现了作家失意的境况和孤独悲苦的情结。这种痛苦一直为旧社会许多怀才不遇的人士所共有,因而取得广泛的共鸣。
这首诗没有对幽州台作一字描写,而并非登台的感叹,却变成千古名句。诗篇风格明朗刚健,是带有“汉魏风骨”的宋代文学的先驱之作,对扫除齐梁浮艳纤弱的形式主义诗风具有拓疆开路之功。在书法上,其景色壮丽,视野辽阔,使得诗人的自我形象非常鲜艳感人。全诗语言质朴,富有感染力,虽然只有短短四句,却在他们面前展示了一幅境界雄浑,浩瀚无垠的戏剧场景。诗的前三句粗笔描绘,以浩茫宽广的宇宙天地和苍凉易变的千古人事作为明亮、壮美的背景加以彰显。第四句饱蘸感情,凌空一笔,使叙事主人公——诗人慷慨悲凉的自我形象站到了场景的主位上,画面顿时神韵飞动,光彩照人。从结构脉络上说,前两句是俯仰古今,写出时间的悠长;第三句登楼远眺,写空间的广袤无限;第四句短诗人孤独悲苦的思绪。这样前后互相映照,格外动人。
在用辞造语方面,此诗受到《楚辞》特别是其中《远游》篇的影响。《远游》有云:“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此诗词句即自此化出,然而意境却更苍茫遒劲。
同时,在句式方面,采取了长短参错的文赋体骈文。上两句每句五字,三个停顿,其句式为: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后两句每句六字,四个停顿,其句式为: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前两句音节比较短促,传达了诗人生不逢时、抑郁不平之气;后两句各增加了一个虚字(“之”和“而”),多了一个停顿,音节就非常舒徐流畅,表现了他无可奈何、曼声长叹的情境。全篇前后词句长短不齐,音节抑扬变化,互相配合,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