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昌龄的一系列宫吟咏诗中《闺怨》尤为突出。诗题为《闺怨》,起笔却写到:“闺中少妇不知愁”,紧接着第二句又说出这位不知愁的美女,如何在春光灿烂的日子里“凝妆”登楼远眺的情境。于是,一个有些天真和可爱之气的美女形象跃然纸上。闺中少妇果真不知愁吗?或许不是。读过全诗之后我们了解,这是一位妻子远征他乡,自己独守空房的少妇,即使在古代专制礼教尚不严厉束缚女性的时代,她平日里也有不能随意出门的。
第三句是全诗的关键,称为“诗眼”。这位美女所见,不过寻常之杨柳,作者为何称之为“忽见”?难道,诗句的关键是看到杨柳后突然触发的联想和心理差异。杨柳在古人人的心目中,不只是是“春色”的替代物,同时,它又是友人别离时相赠的礼物,古人很早便有折柳相赠的习俗。因为那迷茫和朦胧的杨花柳絮和人的愁思别绪有着某些内在的相同。
故少妇见到春风拂动下的杨柳,一定会联想很多。她会想起平日里的夫妇恩爱,想到与妻子离别时的温情,想到自己的美丽时光在孤独中一年年逝去,而眼前这大好春光却无人与她共赏……或许她就会联想到,丈夫戍守的边关,不知是黄沙漫漫,还是和故乡一样杨柳青青呢?
在这一瞬间的联想之后,少妇心中那沉积已久的哀婉、离愁和遗憾便一下子强烈起来,变得一发而不可收。“悔教夫婿觅封侯”便作为自然流淌出的心灵。说到“忽见”,杨柳色往往也是触发少妇情感变化的一个媒介,一个外因。如果没有她经常感情的积蓄,她的期许与失望,她的哀婉与幽愁,杨柳是不会这么强烈地触动她“悔”的感情的。故曰少妇的感情变化虽然时常,实则并不突然,而在情理之中。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