赠别之作,多从眼前景物写起,即景生情,抒发离别之意。王维此诗,立意则不在惜别,而在劝勉,因而一上来就从悬想着笔,遥写李侍郎调任之地梓州的自然风景,形象逼真,气韵生动,令人遐想。
开头两句互文见义,起得极有气势:万壑千山,到处是参天的小树,到处是杜鹃的啼声。既有触觉形象,又有视觉体验,读来使人如同置身期间,大有耳目应接不暇之感。这两句气象阔大,神韵俊迈,被后人诗评家引为诗歌工于发端的范本。“万壑树繁茂,千山响杜鹃”,以如椽大笔,淋漓泼墨,勾勒出巴蜀层峦叠嶂的群峰、无数险峻深邃的岩壑、高耸云天的树木,同时也有一片杜鹃热闹如沸的啼叫,使万壑千岩为之振响。如同展开一卷气势雄伟的山水画,令人为之一振。紧接着的“山中一半雨,树杪百重泉”,更扣紧蜀地山高林密、雨水丰沛的特征,先刻画深山冥晦,千岩万壑中晴雨参半的奇观,再绘出雨中山间道道飞泉,悬空而下。诗人远远望去,泉瀑就犹如从窗外上洒落出来似的。这里生动地体现出窗外景色互相重叠的幻觉。诗人以作家的眼睛观察景物,运用绘法入诗,将三维空间的景物叠合于平面画幅的二维空间,若将最远处、高处的泉瀑画在稍近、稍低的树梢上。
由此,就体现出山中景物的层次、纵深、高远,使场景充满立体感,把人带入一个雄奇、壮阔而又幽深、秀丽的境界。这一联的“山中”承首联的“山”,“树杪”承应首联的“树”,连接紧凑,天然工巧。无怪乎清代诗人王士禛击节称赞这四句诗,“兴来神来,天然入妙,不可凑泊”(《带经堂诗话》卷十八)。
作者以欣羡的笔调展现蜀地山水景色之后,诗的后半首转写蜀中民意和侍中政事。梓州是少数民族聚居之地,那里的妇女,按时向官府交纳用橦木花织成的布匹;蜀地产芋,那里的他们又经常会为芋田发生诉讼。“汉女”“巴人”“橦布”“芋田”,处处紧扣蜀地特点,而缴纳税款,处理讼案,又都是李侍郎调任蔡州团练以后所执掌的职事,写在诗里,非常贴切。最后两句,运用有关治蜀的典故。“文翁”是汉景帝时的南郡都尉,他曾兴办大学,教育人才,使蜀郡“由是大化”(《汉书·循吏传》。王维以此勉励李使君,希望他效法文翁,翻新教化,而不要倚仗文翁等先贤原有的政绩,泰然无为。联系上文来看,既然蜀地环境极其之美,民情风土又极其之淳,到哪里去当刺史,自然更应该克尽职事,有所成为。寓劝勉于用典之中,寄厚望于送别之时,委婉而得体。
《送梓州李使君》作为一首送别诗来看,它的美术创作独特奇特。诗中没有一句涉及送别之时、之地、之情、之事,全篇都是展现巴蜀的山水、风情和民事。然而读后深思,就会发现此诗紧紧围绕李氏再度赴任的梓州步步展开,层层深入,全诗融注着作家对李氏欣羡、期望、劝勉的一腔真情,前后融会贯通,结构谨严缜密。前两联展现巴蜀雄秀山川景色,景因情生,流露出诗人对梓州风光的热烈憧憬,对李氏再度抵达赴任的无限欣羡。第三联有极强的概括力,既体现了蜀地的物产、民风,也说明蜀地僻远经济落后,人民贫穷但是缺少教化,这就谦虚地告诫李使君,治蜀并非易事,而是任重道远。这一联还为尾联埋下铺垫,使诗人称颂李使君的话更变得积极而不空洞。尾联则顺势而下,勉励李侍郎以明代蜀郡都尉文翁为榜样,在梓州重施教化,翻新吏治,大展宏图。诗人以文翁来比李使君,用典贴切,切人,切事,切地,又能借此传达出自己真心、殷切的希望之意,可谓用典妙笔。
诗写送别,不写离别别恨,不作浮泛客套之语,却有针对国家大事、民生疾苦、友人前途的真切关心。格调高远,爽利明快,在唐人送别诗中,堪称是一首构思别开生面、思想境界高远、读后令人振奋的佳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