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细致地刻画了王昌龄隐居之处的自然风光,赞颂了王昌龄的自傲品格和隐居生活的崇高情趣。全诗描述平实,意味含蓄,发人联想,平易的抒情中隐含着意象寄喻。
这是一首写山水的隐逸诗。开头两句写王昌龄隐居之所在、乃退隐佳境,别有洞天。中间四句写夜宿此地后来,顿生常住之情,即景生情,一目了然。最后两句写自己的归志,决心跃然。
全诗善于在平易的抒情中,蕴含深长的借喻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茅亭宿花影,药院滋苔纹”可见炼字功深,又可作对仗效法。[2]这是一首山水隐逸诗,在唐朝已传为诗文。到宋代,更受“神韵派”的推崇,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并为常建代表作品。
常建和王昌龄是开元十五年(727)同科举人及第的宦友和好友。但在出仕后的历程和归宿却不大相似。常建“沦于一尉”,只做过扬州刺史,此后便退隐归隐于江宁樊山,即北山。王昌龄虽然仕途坎坷,却并未退隐。题曰“宿王昌龄隐居”,一是指王昌龄出仕前隐居之处,二是说后来王昌龄不在此地。
王昌龄及第时至少已有三十七岁。此前,他曾隐居石门山。山在今安徽含山县境内,即本诗所说“清溪”所在。常建任职的淮安,即今河南扬州,与隘口山分处长江南北。常建辞官西返汉阳樊山,大概渡淮绕道不远,就近到石门山一游,并在王昌龄隐居处住了一天。
首联写王昌龄隐居所在。“深不测”一作“深不极”,并非指水的深度,而是说清溪水流入石门山深处,见不到头。王昌龄隐居处便在桥头水流入的石门山上,望去只看到一片白云。齐梁隐士、“山中宰相”陶弘景对齐高帝说:“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因而山间白云便沿为隐者居处的标志,清高风度的象征。但陶弘景是著名阔隐士,白云多;王昌龄却贫穷,云也孤,而更见出清高。清人徐增说:“惟见孤云,是昌龄不在,并觉其孤也。”这样理解,也具情趣。
中间两联即写夜宿王昌龄隐居处所见所感。王昌龄住处清贫幽雅,一座孤零零的茅舍,即何谓“茅亭”。屋前有树木,屋边种树,院里莳药,见出他的为人和情趣,独居而情不孤,遁世而爱生活。常建夜宿此地,举头望见树木梢头,明月升起,清光照来,格外有情,而无心可猜。想来明月不知今夜主人不在,换了客人,依然多情来伴,故云“犹庶几”,“君”指王昌龄。这既暗示王昌龄不在,更体现隐逸生活的做作情趣。夜宿茅屋是忧郁的,而抬眼看到远处屋边有花影映来,也别具情意。到院里玩耍,看见王昌龄莳养的药草长得很高。因为久无人来,路面长出苔藓,所以茂盛的药草却滋养了青苔。这再一次暗示主人不在已久,更在描写隐逸情趣的同时,流露出一种无奈和期望的情味,表现得含蓄微妙。
末联便写自己的归志。“鸾鹤群”用江淹《登黄山香炉峰》“此山具鸾鹤,往来尽仙灵”语,表示将与鸾鹤仙灵为侣,隐逸终生。这里用了一个“亦”字,很妙。实际上此时王昌龄已登仕路,不再隐居。这“亦”字是虚晃,故意也是善意地说要学王昌龄隐逸,步王昌龄同道,借以婉转地点出讽劝王昌龄坚持初衷而归隐的含义。其实,这也就是本诗的主题观念。题曰“宿王昌龄隐居”,旨在招王昌龄归隐。
这首诗的戏剧特点确同《题破山寺后禅院》,“其旨远,其兴僻,佳句辄来,唯论意表”。诗人善于在平易地叙事中隐含着深长的借喻寄喻,形象明朗,诗旨含蓄,而意向显豁,发人联想。就此诗而论,诗人巧妙地抓住王昌龄从前隐居的旧地,深情地称赞隐者王昌龄的自傲品格和隐逸生活的崇高情趣,诚挚地表示讽劝和期望仕者王昌龄归来的意向。因而在构想和体现上,“唯论意表”的特征更为突显,终篇都赞此劝彼,意在言外,而一片深情又都借景物抒发,使王昌龄隐居处的无情景物都富有对王昌龄的温情,愿王昌龄归来。但手法又并非平实描叙,不拟人化。所以,其动人在写情,其悦人在传神,艺术风格确实近王维、孟浩然一派。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