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雨天离别的诗句,描绘“雨中离别”的诗句有哪些?

ian 2023-08-14 阅读:26 评论:0
描绘“雨中离别”的诗句有什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

描绘“雨中离别”的诗句有什么?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韦应物《赋得暮雨送李曹》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柳永《雨霖铃》

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白居易《长恨歌》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译文

1.清晨的细雨湿润了渭城地面的尘土,馆驿青堂瓦舍柳树的枝干翠嫩一新。真诚地提醒我的同事再干一杯美酒,向西出了阳关就无法见到故旧亲戚。

2.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林木饱含雨滴润滋。送别老朋友我深情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3.握着手相互瞧着,满眼泪水,直到最终也无言相对,千言万语都噎在喉间说不起来。

4.行宫里望乡满目凄凉,雨夜听曲声声带悲。

5.满江寒雨绵绵连夜来到镇江,黎明送客时楚山也形单影孤

描写雨天离别的诗句有什么?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张志和《渔歌子》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志南和尚《绝句》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杜牧《江南春绝句》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七八个星天外,两三点雨山前。——辛弃疾《西江月》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山河破碎风飘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文天祥《过伶仃洋》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王维:《山居秋瞑》)。

[求助]关于雨的离别诗

在我国近代,很少有画家不听雨的,有的诗人还仍然一辈子都在听雨。

蒋捷的《虞美人·听雨》是个概括:“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也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这词的下片有点蹊跷,说是中年听雨,已不关情——不关情处不关心,甚至连滂沱大雨都不会去听以及充耳不闻。韦庄写垂老还听雨,就由于有无法压抑的孤独:“庭前茅草绿于袍,堂上诗人欲二毛,多病不禁秋寂寞,雨风松竹暮骚骚”(《语松竹》)。

古代诗人听雨也必定很专注,否则如何会一听就是一整天:“连云接塞添迢递,酒幕侵灯送寂寥。一夜不眠孤客耳,主人窗外有芭蕉”(杜牧《雨》)。

或者与怨妇同情,也很容易猜想那彻夜的辗转反侧:“玉炉烟,红烛泪,偏对画堂秋思。眉翠薄,鬓云残,夜长衾枕寒。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最苦。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冯延巳《更漏子》)。

“听雨”有时也成了诗人相互诉说和安慰的话题。李商隐曾对同学倾诉:“竹坞无尘水槛清,相思迢递隔重城。

秋阴不散霜飞晚,留得枯荷听雨声”(《宿骆氏亭寄怀崔雍崔衮》)。李端的《听夜雨寄卢纶》,则抒发了对友人的寂寥的慰情:“暮雨萧条过凤城,霏霏飒飒重还轻。

闻居此夜东林宿,听得池荷多少声!”而李商隐那首有名的《夜雨寄北》给我们的体会变得深刻:“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一阙雨霖铃,涵泳了多少愁绪纷纷,就是这些突然其妙的郁积,也大可借“听雨”来暗示或宣泄。在此处,我们不得不佩服这种诗人能把听雨写得如此朦朦胧胧,如李商隐的《楚吟》:“山上离宫宫上楼,楼前宫畔暮江流。

楚天长短黄昏雨,宋玉无愁亦自愁”;如杜牧的《齐安郡中偶题》:“秋声无不搅离心,梦泽蒹葭楚雨深。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如李清照的《添字丑奴儿》:“窗前谁种芭蕉树,阴满中庭。

阴满中庭。叶叶心心,舒卷有余情。

伤心枕上三更雨,点滴霖霪。点滴霖霪。

愁损北人,不惯起来听”,再如《声声慢》:“梧桐更兼细雨,到傍晚,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

其实,李清照的词写“听雨”,更多是“非关病酒,不是悲秋”,但为什么一“听雨”,各种心绪都会涌上心底——“一声梧叶一声秋,一点芭蕉一点愁,三更归梦三更后,落灯花,棋未收,叹新丰孤馆人留,枕上三年事,江南二老忧,都到心中”(徐再思《双调·水仙子·夜雨》)?“听雨”这回事,其实也是诗人感觉疑惑,如上面的杜牧:“自滴阶前大梧叶,干君何事动哀吟”;但而是有诗人悟出了一点什么奥妙:“芭蕉叶上无愁雨,自是痴情听断肠”(蒋钧断句)。是也,然而并不全是——固芭蕉无心、听雨有情;假使无愁的事物多矣,为什么诗人于“听雨”偏偏情有独钟?。

在春雨时送别的诗句有什么

1《送元二使安西》唐·王维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释义:清晨刚下暴雨,渭城达到尘土湿润,空气清新,旅舍更加青翠。

朋友啊,再干一杯送别的酒吧,要明白西出阳关之后,就再也难见老朋友了。2《赋得暮雨送李曹》唐·韦应物楚江暮雨里,建业暮钟时。

漠漠帆来重,冥冥鸟去迟。海门深不见,浦树远含滋。

相送情无限,沾襟比散丝。释义:楚江笼罩在细细微雨里,建业城正敲响暮钟之时。

雨丝繁密船帆显得沉重,天色错暗鸟儿飞得迟缓。长江流入海门深远不见,江边林木饱含雨滴润滋。

送别老朋友我深情无限,沾襟泪水象江面的雨丝。

写有关雨,送别,扬州,边塞,春天的诗

关于雨的诗

宋代词人杜甫的《春夜喜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出现。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野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

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宋代诗人韩愈的《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其一》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送别诗:

送别【唐】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发表评论
热门文章
  •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一丛花令·伤高怀远几时穷
    此词是张先的代表作之一。宋范公《过庭录》说:“子野郎中《一丛花》词云:“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时坊间,永叔尤爱之,恨未识其人。子野家南地,以故至都谒永叔,阍者以通,永叔倒屣迎之,曰:‘此乃“桃杏嫁东风”郎中。’”永叔是文坛巨匠欧阳修的字,张先的词能让欧阳修极口赞誉,足见其词在当年影响之大。 词的起首一句,是经历了长久的离别、体验过多次伤高怀远之苦之后,盘郁萦绕胸中的情感的倾泻。它略去了前此的许多情事,也概括了前此的许多情事。起得突兀有力,感慨深沉。第二句是对“几...
  •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水晶帘不下,云母屏开,冷浸佳人淡脂粉。】
    此词通篇都写赏月。上片开头写词人仰望浩月初升情景。首二句化用李白诗中“皎如飞镜临丹阙,绿烟灭尽清辉发”句意,“青烟”指遮蔽月光的云影。夜空像茫茫碧海,无边无际;一轮明月穿过天空,像一面金镜飞上碧空,金色的光辉照耀了天上人间。“飞”字写乍见月之时常升起,使人觉得似是何处飞来,充满惊奇欣喜之情。“永夜”三句,通过永夜、闲阶、凉露、寒蝉等物象,极写月夜的冷寂清冷,描绘出一幅富有绿意的,悠长寂寞的重阳月夜图,烘托出诗人的寂寥心境和万千感慨,流露出词人对幸福月色的珍视眷恋。 以下两句,...
  •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全文及鉴赏

    姜夔《琵琶仙·双桨来时》全文及鉴赏
    《琵琶仙·双桨来时》 宋代:姜夔 《吴都赋》云:“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唯吴兴为然。春游之盛,西湖未能过也。 己酉岁,予与萧时父载酒南郭,感遇成歌。 双桨来时,有人似、旧曲桃根桃叶。 歌扇轻约飞花,蛾眉正奇绝。 春渐远、汀洲自绿,更添了几声啼鴂。 十里扬州,三生杜牧,前事休说。 又还是、宫烛分烟,奈愁里、匆匆换时节。 都把一襟芳思,与空阶榆荚。 千万缕、藏鸦细柳,为玉尊、起舞回雪。 想见西出阳关,故人初别。 《琵琶仙·双桨来时》翻译 《吴都赋》说:“户藏烟浦,家具画船。”...
  • 柳永的绝美古诗词名句赏析,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绝美古诗词名句赏析,柳永的雨霖铃赏析
    柳永的声声慢赏析雨霖铃·柳永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此词为书写离情别绪的古今诗文,也是柳词和有宋一代婉约词的杰出代表。词中,作者将他暂离汴京与女友惜别时的温情实感表达得痴缠悱恻,凄婉动人。词的上片写临别时的情境,下片主要写别后场景。全词起伏曲折,声情双绘,是宋...
  • 柳永和周邦彦慢词艺术不同,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柳永和周邦彦慢词艺术不同,宋代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魏晋词人柳永和周邦彦都擅长描写分析二人慢词艺术的不同 柳永着意借助通俗化的语言表现庸俗化的市民生活品味。 北宋陈师道说柳词“骫骳从俗,天下咏之”(《后山诗话》),王灼也觉得柳词“浅近卑俗,自成一体,不知书者尤好之”(《碧鸡漫志》卷二),都阐述出柳词面向民众大众的特征。他鉴于仕途困顿,一度流落为都市中的浪子,经常混迹于歌楼妓馆,对生活在社会底层的歌妓和民众大众的生活、心态非常知道,他又常常应歌妓的约请作词,供歌妓在茶楼酒楼、勾栏瓦肆里为市民大众演唱。 然而,他一改文人词的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