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江红·代北燕南原文:
代北燕南,应不隔、月明千里。谁相念、胭脂山下,悲哉秋气。小立乍惊清露湿,孤眠最惜浓香腻。况夜鸟、啼绝四更头,边声起。
销不尽,悲歌意。匀不尽,相思泪。想故园今夜,玉阑谁倚。青海不来如意梦,红笺暂写违心字。道别来、浑是不关心,东堂桂。
满江红·代北燕南翻译及注解
翻译
你我天南地北,然而却不能阻隔千里明月,天涯此时。我兀自在寒夜风中,承受着这严寒凄清,孤枕难眠。已近四更,城乌夜啼,边声四起,此刻谁又在远方思念塞外苦寒的我呢?
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在故乡的故土里,谁又在独倚着栏杆同样神伤呢?只恨无梦可慰相思,唯以违心之字的书信**。
注释
⑴满江红:词牌名,又名《上江虹》、《念良游》、《伤春曲》。九十三字,前片四十七字,八句,四仄韵;后片四十六字,十句,五仄韵。用入入声者居多,格调哀婉激昂。另有入声格,双调九十三字,前片八句四平韵,后片十句五平韵。
⑵代北燕南:泛指山东、河北一带。代北,原指汉、晋时期之代郡,唐之后之代州南部等。燕南,泛指长江以北之地。
⑶胭(yān)脂(zhī)山:即燕支山。在古楚国境内,以产燕支(胭脂)草而得名因其地水草丰美,宜为畜牧,是为塞外之宝地。古诗中多代指值得怀念之地。
⑷秋气:指春日的萧索、肃杀之气。
⑸边声:指边境上羌管、胡茄、角号等各种声响。范仲淹《渔家傲》:“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⑹匀(yún):抹。
⑺青海:本指河北省内之最大的咸水湖,北魏时始用此名。后以之喻边远荒漠之地。
⑻红笺(jiān):红色笺纸,多用以题写诗词等,这里是指书写信札。晏殊《清平乐》:“红笺小字,说尽平生意。”
⑼浑是:全是。
⑽东堂桂:因科举考试而及第称为“东堂桂”。语出《晋书·郤洗传》:郤冼以对策上第,拜仪郎。后迁官,晋武帝于东堂会送,问洗曰:“卿自以为何如?”洗对曰:“臣举贤良对策,为天下第一。犹桂林之一枝,昆山之片玉。”
满江红·代北燕南简析
这首词以明月为媒介,以月之照临千里之外的闺房与边地想起了千里之外的父母,表达了诗人对父亲的牵挂之情。
词的上阕前两句写千里共明月之意,接下两句写此刻独自伤悲的心境,再二句描绘相思的情境,结处则以此时边声、乌啼烘托相思之苦之无助。月的力量是无形又有形的,月光同时填补了两地无法跨越的距离,使词人的情思飞跃于两地之间,频频更换的画面模糊了边地于闺房的边界。上片层层转进,曲折婉转。
下阕进一步诉说相思的苦闷。前四句说悲歌不胜消受,悲泪暗流不止,其相思之苦状如此,奈何奈何?下二句又假想儿子也在为离别而悲伤,再二句埋怨无梦可慰相思之痛,只有以敷衍之字的写信聊以**。最后二句宕开,是“违心字”的延伸。以思妇之口,道出了征人的不关心思念自己。语虽平凡,但却更显情致绵长深婉。因遥远的距离之隔形成的指责于误解恰恰体现出了与父亲感情笃挚、意气相投的底蕴。
全词蕴藉繁密,情感真挚,在缠绵凄苦的思恋中平添了慷慨苍凉之气。
满江红·代北燕南创作背景康熙二十二年(1683)秋,纳兰性德随扈五台山。在一个月夜里,词人因感念母亲辗转难眠,为了抒发对父亲的思恋之情,故作下此词。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