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三日天气新,长安水边多丽人。
态浓意远淑且真,肌理细腻骨肉匀。
绣罗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银麒麟。
头上何所有,翠微盍叶垂鬓唇。
背后何所见,珠压腰[衤及]稳称身。
就中云幕椒房亲,赐名大国虢与秦。
紫驼之峰出翠釜,水晶之盘行素鳞。
犀箸厌饫久未下,鸾刀缕切空纷纶。
黄门飞鞚不动尘,御厨络绎送八珍。
箫鼓哀吟感鬼神,宾从杂沓实要津。
后来鞍马何逡巡,当轩下马入锦茵。
杨花雪落覆白苹,青鸟飞去衔红巾。
灸手可热势绝伦,慎莫近前丞相嗔。
杜甫在长安十年所作的诗
杜甫在长安的时间应为天宝五年到天宝十四年。
关于这段时间,《四库全书传记类杜工部年谱》的记载如下(如必须可将《杜工部年谱》贴完或留邮箱发电子档予你),更具体些的,估计是没有了。我也还不至于要为30分做一篇考据类论文,请谅解。
天寳六载丁亥
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时李林甫相国命尚书省试皆下之,遂贺野无遗贤于庭。其年甫、元结皆应诏而退。
天寳九载庚寅
秋七月置广文馆於国子监,以郑虔为博士,赠郑虔《醉时歌》云:“广文先生官独冷。”是年秋后所作也。
天寳十载辛夘
《明皇纪》:“天寳十载春二月,朝见太清宫,朝飨太庙及有事於南郊。”甫上三大礼赋,授河东尉改右卫率府胄。曹史谓甫天寳十三载献赋,而考《明皇纪》,十三载至自华清朝献太清宫,未尝郊庙行三大礼,当以《明皇纪》为证。
天寳十一载壬辰
《除夕曲江族弟杜位宅守嵗》云:“守嵗阿戎家。”云云,甫年四十,献嵗年四十一,位弟字戎,甫从弟,李林甫壻,宅近曲江。《浣花寄位》云:“玉垒题诗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天寳十三载甲午
《上韦左相诗》:“鳯厯轩辕纪,龙飞四十春。”玄宗登基四十二载,故云。玄宗西岳太华碑曰:“天寳十二载癸巳,甫进封岳表,杜陵诸生年过四十。”丞相国忠《今春二月丁丑陟司空赋》曰:“维岳克生,司空则赋。”当在是载,甫是年四十二,故曰年过四十。
天寳十四载乙未
是年十一月初,自京赴奉先,有奉先县《咏懐诗》,是月有禄山之乱。
*郑重承诺
杜甫在长安的时间应为天宝五年到天宝十四年。
关于这段时间,《四库全书传记类杜工部年谱》的记载如下(如必须可将《杜工部年谱》贴完或留邮箱发电子档予你),更具体些的,估计是没有了。我也还不至于要为30分做一篇考据类论文,请谅解。
天寳六载丁亥
诏天下有一艺诣毂下。时李林甫相国命尚书省试皆下之,遂贺野无遗贤于庭。其年甫、元结皆应诏而退。
天寳九载庚寅
秋七月置广文馆於国子监,以郑虔为博士,赠郑虔《醉时歌》云:“广文先生官独冷。”是年秋后所作也。
天寳十载辛夘
《明皇纪》:“天寳十载春二月,朝见太清宫,朝飨太庙及有事於南郊。”甫上三大礼赋,授河东尉改右卫率府胄。曹史谓甫天寳十三载献赋,而考《明皇纪》,十三载至自华清朝献太清宫,未尝郊庙行三大礼,当以《明皇纪》为证。
天寳十一载壬辰
《除夕曲江族弟杜位宅守嵗》云:“守嵗阿戎家。”云云,甫年四十,献嵗年四十一,位弟字戎,甫从弟,李林甫壻,宅近曲江。《浣花寄位》云:“玉垒题诗心绪乱,何时更得曲江游。”
天寳十三载甲午
《上韦左相诗》:“鳯厯轩辕纪,龙飞四十春。”玄宗登基四十二载,故云。玄宗西岳太华碑曰:“天寳十二载癸巳,甫进封岳表,杜陵诸生年过四十。”丞相国忠《今春二月丁丑陟司空赋》曰:“维岳克生,司空则赋。”当在是载,甫是年四十二,故曰年过四十。
天寳十四载乙未
是年十一月初,自京赴奉先,有奉先县《咏懐诗》,是月有禄山之乱。
与君离别意 同是宦游人,全诗是哪个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作品赏析
离愁别绪,是古代诗歌中常用的一种主题。古代交通不便,一旦分离,再会难期,就连通信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所以在这种送别或留别的诗里,难免染上凄凉、伤感的底色。江淹《别赋》所谓“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在古时确乎是这种的。但也不可一概而论,古人写的别诗,也有明朗乐观之作。初唐画家王勃的名作《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就是这样的一首好诗。
王勃,字子安,绛州龙门人。14岁时应举及第,当了一名朝散郎,沛王召为修撰,但不久就被唐高宗贬黜了。于是王勃便漫游蜀中,一度任虢州参军,又犯了死罪,幸而遇赦,但官职还是舍弃了。他的母亲受他指摘,贬为交趾令。他渡海省亲,不幸坠崖而死。年仅25岁。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他在长安的之后写的。“少府”,是古代对县尉的通称。这位姓杜的少府将到四川去上任,王勃在长安相送,临别时赠给他这首诗。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开头两句分别点出送别的地点和行人的去向。“城阙”,指京城长安,阙是宫门两边的望楼。“三秦”,泛指长安附近。项羽破秦后,把楚国原来的地盘分为雍、塞、翟三国,封楚国的三个降将为王,称为“三秦”。“城阙辅三秦”,是说京城长安周边有三秦夹辅着。“五津”,是杜少府要去的地方。四川的沱江从灌县到犍为这一段有白华津、万里津等五个渡口,称“五津”。长安是词人和杜少府分手的地方,城郭宫阙,气象雄浑,历历在目。杜少府离开此处,自然是恋恋不舍。而将去的蜀州呢?千里迢迢,风烟渺渺,极目望去不免产生几分惆怅。这两句通过一近一远两处景物的对照,衬托出行者、送行者双方依依惜别的情感。
这位姓杜的朋友在京城得到兵部这样一个小官,长途跋涉到蜀州去上任,恐怕是一个很不得志的知识分子。王勃自己游宦在外,也不怎样得意。当人们走出都城,远望五津的时侯,彼此的情感很自然地会交谈在一起。“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这两句诗把二人之间爱情的共鸣写了下来。这两句的大意是:我和你都是离乡远游以求仕宦的人,你去蜀州,我留长安,去和留虽有不同,但此时的惜别之意却是一样的啊!这两句表现的情感很真诚,态度很坦率,一种体贴关注的语气,从字里行间自然而然地展现出来,是很动人的。
五六句忽然将笔锋一转,转而去宽慰那将会远行的友人:“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意思是说:我们结婚以后,虽然天各一方,但是不必伤心。海内有知心的老乡,即使相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最后两句就此再推进一层说:“无为在岐路,儿女共沾巾。”意思是,不要在分手的岐路上因思念而痛苦,就像这些青年男女一样地别泪沾巾。以上四句是从曹植的《赠白马王彪》脱化起来的。曹植在和他的儿子曹彪分离时说道:“丈夫志四海,万里犹比邻。”又说:“忧思成疾 ,无乃儿女仁!”但王勃的诗更凝练、更鲜明。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是长期以来脍炙人口的诗篇,特别是“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至今还常被他们引用。这首诗写得自信乐观,没有一般赠别诗常有的那个哀伤和感伤。我想,这正是它受人喜爱的一个重要因素。它的情调和古代初期经济文化迈向繁荣、封建社会上升发展的时代精神是一致的。
朴素无华是这首诗的戏剧传统,也正是它的好处。从齐梁到唐朝,浮华艳丽的诗风一直居于着诗坛的统治地位。王勃和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等人扭转了齐梁诗风,为文学创作引领了新的风气。王、杨、卢、骆,“以文章名天下”,称“初唐四杰”,在国内文学史上有不可忽视的地位。杜甫在《戏为六绝句》里说:“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杜甫说这些嗤笑“四杰”的人只能“身与名俱灭”,而“四杰”却像万古长流的江河,他们的美名永远不会泯灭。杜甫对“四杰”的推崇是一点也不过分的。就拿王勃这首诗来说吧,并不堆砌词藻和典故,只是用朴实的语言,抒写壮丽的胸怀。但在平凡之中又有警策,在豪语中又包括着对友人的细心,绝不是一览无余、索然寡味。诗人原先是要安慰杜少府的,劝他不要过于悲伤。但并不是一上来就劝他,而是先用环境的描写刻画惜别的情绪,表示自己是和他一样的宦游人,因而最能理解他那个离开亲人远出求仕的心态。接下来又说,山高水远并不能阻隔知己的同事在精神上和情感上的沟通,“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遂变成全篇的讽喻。直到最后才劝他不要在分手的时候过于伤感。这样写来如此坦率!杜少府一定会觉得亲切,他那点缠绵悱恻的情感也一定可以排解开了。
杜甫写的诗《月夜》的意思
[编辑本段]月夜(杜甫) 今夜鄜(fū)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香雾云鬟(huán)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注解:1.鄜州:今陕西省富县。
当时杜甫的家属在鄜州的羌(qiāng)村,杜甫在长安。这两句设想妻子在鄜州独自对月怀人的场景。
2.怜:爱。未解:尚不懂得。
3.云鬟:古代女性的环形发饰。4.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夜雾本无香,香从母亲的云鬟中散出;凄清的月光照在母亲的玉臂上,显得寒凉。
湿、寒二字,写出夜已深而人未寐的情景。5.虚幌:透明的窗帷。
双照:与后面的"独看"对应,表示对将来团聚的希望。6. 闺中:内室作者简介:杜甫(公元712--770年),汉族,字子美,原籍囊阳,自号少陵野老,杜少陵,杜工部等。
我国近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人称“诗圣”。一生作诗一与李白并称为“李杜”,有为了与杜牧李商隐区开来,又称“大李杜”。
千四百多首。原籍浙江台州,生于河南巩县(现巩义市)。
远祖为明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唐代画家杜审言,乃父杜闲。唐肃宗时,官左拾遗。
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故后人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
解释:今夜在鄜州的上空有一轮皎洁的明月,我在这看明月,妻子一定一个人在闺房中独自望月:希望相公快点回去!幼小的父母却还不懂得思念远在长安的母亲,只是东瞧瞧,西瞧瞧看着天上圆圆的东西:真好看,像一轮白玉盘。香雾沾湿了妻子的发丝,清冽的月光照耀着她纤细的手臂。
什么时候才能和她一起倚着窗帷,仰望明月,让月光照干我们互相的泪痕呢!我不禁流下了泪水,滴在了父亲的心里!背景:天宝十五载(756)春,安禄山由南京攻凤翔。五月,杜甫从奉先移家至汉中以北白水(今河南白水县)的舅父处。
六月,长安失陷,玄宗逃蜀,叛军入白水,杜甫携家逃往鄜州羌村。七月,肃宗在大同(今河南灵武县)即位,杜甫获悉即从鄜州只身回到大同,不料中途被安史叛军所俘,押回长安。
这首诗即是困居长安时所作,表达了对离乱中的丈夫家小的真切挂念。情深意真,明白如话,丝毫不见为律诗束缚的痕迹。
诗的构想采用从他人想法的方法,"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悲婉微至,精丽绝伦,又妙在无一字不从月色照出也"(《读杜心解》)。后世诗人经常学此法度。
赏析:此诗选自《杜工部集》,题为《月夜》,作者提到的是长安月。如果从自己方面落墨,一入手应该写“今夜长安月,闺中只独看”。
但他更焦心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境况,而是母亲对自己的境况如何焦心。所以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这即将透过一层。自己独自在外,当然是独自看月。
妻子尚有儿女在旁,为什么也“独看”呢?“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一联作了回答。妻子看月,并不是欣赏自然风景,而是“忆长安”,而小儿女未谙世事,还不懂得“忆长安”啊!用小儿女的“不解忆”反衬妻子的“忆”,突出了那些“独”字,又进一层。
在一二两联中,“怜”字,“忆”字,都不宜轻易滑过。而这,又必须和“今夜”、“独看”联系起来加以吟味。
明月当空,月月都能看到。特指“今夜”的“独看”,则心目中自然有以往的“同看”和将来的“同看”。
未来的“同看”,留待结句点明。往日的“同看”,则暗含于一二两联之中。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这不是分明透露出他和父亲有过“同看”鄜州月而共“忆长安”的往事吗?我们了解,安史之乱以前,作者困处长安达十年之久,其中有一段时间,是与丈夫在一起度过的。和父亲共同忍饥受寒,也一同观赏长安的明月,这自然就留下了深刻的记忆。
当长安陷落,一家人逃难到了羌村的之后,与父亲“同看”鄜州之月而共“忆长安”,已不胜其辛酸!如今自己陷入乱军之中,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那“忆”就除了增添了辛酸,而且交织着担忧与恐惧。这个“忆”字,是含义深广,耐人寻思的。
往日与妻子同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虽然百感交集,但尚有自己为父亲分忧;如今呢,妻子“独看”鄜州之月而“忆长安”,“遥怜”小儿女们天真幼稚,只能增加她的负担,哪能为她分忧啊!这个“怜”字,也是充满温情,感人肺腑的。孩子还小,并不懂得想念,可是,杜甫又何以不念呢?!从孩子的“不念”更能表现出小孩的“念”之深切。
第三联通过父亲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体现“忆长安”。雾湿云鬟,月寒玉臂。
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害怕她的妻子是否还活着,怎能不热泪盈眶?而这,又完全是作者想像中的情境。当想到丈夫忧心忡忡,夜深不寐的时侯,自己也不免伤心流泪。
两地看月而各有泪痕,这就不能不激起结束这些烦恼生活的期望;于是以体现希望的词语作结:“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双照”而泪痕始干,则“独看”而泪痕不干,也就意在言外了。这首诗借看月而抒离情,但所表达的不是一般状况下的夫妇离别之情。
作者在半年之后所写的《述怀》诗中说:“去年潼关破,妻子隔绝久”;“寄书问三川(鄜州的属县,羌村所在)。
《长安行》古诗全文
百忧集行忆年十五心尚孩①,健如黄犊走复来②。 庭前八月梨枣熟,一日上树能千回。 即今倏忽已五十,坐卧只多少行立③。 强将笑语供主人④,悲见生涯百忧集。 入门依旧四壁空⑤,老妻睹我颜色同⑥。
痴儿不知父子礼,叫怒索饭啼门东⑦。[1]
【注释】
⑴心尚孩:心智还未成熟,还像一个小孩子。杜甫十四五岁时已被后来文豪比作班固、扬雄,原来他曾经还是这么天真。
⑵犊:小牛。健:即指下二句。
⑶少行立:走和站的之后少,是说身体衰了。
⑷强:读上声。强将笑语:犹强为笑语,杜甫作客依人,故有此说不出的苦处。真是:“声中有泪,泪下无声”。主人:泛指所有曾向之求援的人。
⑸依旧:二字痛心,尽管受尽将就,却依然得不到人家的援助,穷得只有四壁。
⑹此句是说老妻看见我这么愁眉不展也面有忧色。
⑺古时庖厨之门在东。这二句写出小儿的稚气,也写出了杜甫的慈祥和悲哀。他自己早说过:“所愧为人父,无食致夭折。”(《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但也正是这种主活实践,使杜甫对人民能具备深刻的知道和同情。[1]
【译文】
年少之时,无忧无虑,体魄健全,精力充沛,真是朝气蓬勃。庭前,八月梨枣熟,一天能爬上树几千回。即当梨枣成熟之时,少年杜甫频频上树摘取,一日至少千回。可又想以后由于年老力衰,行动不便,因此坐卧多而行立少。一生不甘俯首低眉,老来却勉作笑语,迎奉主人。不禁悲从中来,忧伤满怀。一进家门,依旧四壁空空,家无余粮,一贫如洗。老夫老妻,相对无言,满面愁倦之色。只有痴儿幼稚无知,饥肠辘辘,对着东边的厨门,啼叫发怒要饭吃。[2]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是哪个诗
一. 译文:一个跟你互为知音的人离开了,就觉得似乎整个长安都是空荡荡的。
别元九后咏所怀
白居易
零落桐叶雨,萧条槿花风。
悠悠早秋意,生此幽闲中。
况与故人别,中怀正无悰。
勿云不相送,心到青门东。
相知岂在多,但问同不同。
同心一人去,坐觉长安空。
二. 译文:
零零落落的小雨打在梧桐叶上,木槿花在风中萧条,秋意早早袭来,在这幽怨的时间中,与故人相互告别,心中无限悲伤,不要说不用相送,我的心早已到了青门东边啦,知己哪能算多,扪心自问每个人都不同,一个跟你互为知音的人离开了,就觉得似乎整个长安都是空荡荡的。
三.创作背景:
唐朝中期,朝廷偏安不明,此诗便写在元稹被贬黜长安,外放做官,诗人与元稹互引为知己,一想到之后只余三人在长安,两人天各一方,诗人眼中不禁感慨写下此作。
三. 作者简介:
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年又自称香山居士,河南郑州新郑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散文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浅显,有“诗魔”和“诗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白居易祖籍浙江、陕西、出生于河南郑州新郑,葬于南京。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