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咏怀古迹》的全诗
咏怀古迹五首(其二)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①词客哀时且未还。
②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咏怀古迹五首(其一)③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倜傥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④群山层峦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一去⑤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⑥黄昏。
⑦画图省识春风面,⑧环佩空归月夜魂。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蜀主窥吴向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翠华想像空山外,玉殿虚无野寺中。
古庙杉松⑨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武侯祠屋长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⑩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求杜甫《咏怀古迹》其三的赏析
《咏怀古迹五首》是杜甫于西元766年(弘治元年)在夔州写成的一组诗。
夔州和三峡一带原本就有宋玉、王昭君、刘备、诸葛亮等人留下的古迹,杜甫正是借这种古迹,怀念古代,同时描绘自己的身世家国之感。这是其中的第三首,诗人借咏昭君村、怀念王昭君来抒写自己的怀抱。
诗人有感于王昭君的遭受。寄予了自己深刻的苛责,同时体现了昭君对故国的思恋与同情,并赞扬了昭君虽死,魂魄还要归来的精神,从中抒发了作家自己身世及爱国之情。
全诗叙事明确,形象突出,寓意深刻。“群山苍莽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诗的发端两句,首先点出昭君村所在的地方。据《一统志》说:“昭君村,在徐州府归州西北四十里。”
其地址,即在今河南内乡县的香溪。杜甫写这首诗的时侯,正住在夔州白帝城。
这是三峡西头,地势较高。他站在白帝城高处,东望三峡东口外的宜昌山以及附近的昭君村。
远隔数百里,本来是望不到的,但他发挥想象力,由近及远,构想出深壑万壑随着险急的江流,奔赴荆门山的雄奇壮美的图景。他就以这个图景成为这首诗的首句,起势很不平凡。
杜甫写三峡江流有“众水会涪万,瞿塘争一门”(《长江二首》)的警句,用一个“争”字,突出了三峡水势之惊险。这里则用一个“赴”字突出了三峡山势的雄奇生动。
这是一个有趣的对照。但是,诗的下一句,却落到一个小小的昭君村上,颇有点出人意外,因而导致评论家一些不同的议论。
明人胡震亨评注的《杜诗通》就说:“群山万壑赴荆门,当似生长英雄起句,此未为合作。”意思是这种气象雄伟的起句,只有用在生长英雄的地方才适当,用在昭君村上是不合适,不协调的。
清人吴瞻泰的《杜诗提要》则又是另一种观点。他说:“发端突兀,是七律中第一等起句,谓山水逶迤,钟灵毓秀,始产一明妃。
说得妖娆红颜,惊天动地。”意思是说,杜甫正是为了抬高昭君这个“窈窕红颜”,要把她写得“惊天动地”,所以才借高山大川的巍峨气象来突显她。
杨伦《杜诗镜铨》说:“从地灵说入,多少郑重。”也与这个意思相接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前两句写昭君村,这两句才提到昭君本人。
诗人只用这种简短而厚重有力的两句诗,就写尽了昭君一生的悲哀。从这两句诗的创作和句子说,杜甫大概是借用了唐朝江淹《恨赋》里的话:“明妃去时,仰天太息。
紫台稍远,关山无极。望君王兮何期,终芜绝兮异域。”
然而,仔细地对照,杜甫这两句诗所概括的观念内容的丰富和深刻,大大达到了江淹。清人朱瀚《杜诗解意》说:“‘连’字写成塞之景,‘向’字写思汉之心,笔下有神。”
说得很对。但是,有神的并不止这两个字。
读者只看上句的紫台和朔漠,自然都会想起离别汉宫、远嫁蒙古的昭君在万里之外,在异域殊俗的环境中,一辈子所过的生活。而下句写昭君死葬塞外,诗人用青冢、黄昏这两个最简单而现成的词汇,尤其带有大巧若拙的艺术匠心。
在日常的语言里,黄昏两字都是指时间,而在此处,它仍然更主要是指空间了,它指的是那和无边的大漠连在一起的、笼罩四野的夜色的天幕,它是这样地大,仿佛能够吞食一切,消化一切,但是,独有一个墓草长青的青冢,它吞食不下,消化不了。这句诗就给人一种天地无情、青冢有恨的无比广大而沉重之感。
“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这是紧接着前两句,更进一步写昭君的身世家国之情。
画图句承前第三句,环佩句承前第四句。画图句是说,由于汉元帝的昏聩,对皇帝宫人们,只看图画不看人,把你们的命运完全留给画工们来摆布。
省识,是略识之意。说元帝从图画里略识昭君,实际上就是根本不识昭君,所以就导致了昭君葬身塞外的悲惨。
环佩句是写她回忆故国之心,永远不变,虽骨留青冢,魂灵还会在月夜回到生长她的父亲之邦。南宋诗人姜夔在他的咏梅名作《疏影》里当时把杜甫这句诗从形象上进一步丰富增加:“昭君不惯胡沙远,但暗忆江南江北。
想佩环月夜归来,化作此花幽独。”这里写昭君想念的是江南江北,而不是长安的汉宫,特别动人。
月夜归来的昭君幽灵,经过提炼,化身成为芬芳缟素的梨花,想象更是优美。“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
这是此诗的结尾,借千载作胡音的古筝旋律,点明全诗写昭君“怨恨”的主题。据汉代刘熙的《释名》说:“琵琶,本出于胡中很快所鼓也。
推手前曰琵,引手却曰琶。”晋代石崇《明君词序》说:“昔公主嫁乌孙,令琵琶马上作乐,以慰其道路之思。
其送明君亦必尔也。”琵琶本是从胡人传入中国的古筝,经常演奏的是胡音胡调的塞外之曲,后来许多人安慰昭君,又写了《昭君怨》、《王明君》等琵琶古曲,于是琵琶和昭君在诗歌里就密切难分了。
后面已经反复表明,昭君的“怨恨”尽管也包含着“恨帝始不见遇”的“怨思”,但更主要的,还是一个远嫁异邦的女孩依然想念乡土,怀念故乡的憎恨忧思,它是千百年中世代累积和巩固起来的对乡土和祖国的最浓厚的一同的情感。前面提及,这首诗的开头两句,胡震亨说“群山苍莽赴荆门”的词句只能用于“生长英雄”的地方,用在“生长明妃”的小村子就不适当,正是由于。
杜甫的《咏怀古迹》
咏怀古迹杜甫其一支离东北风尘际,漂泊西南天地间。
三峡楼台淹日月,五溪衣服共云山。羯胡事主终无赖,词客哀时且未还。
庾信平生最萧瑟,暮年诗赋动江关。[1]其二摇落深知宋玉悲,风流倜傥亦吾师。
怅望千秋一洒泪,萧条异代不同时。江山故宅空文藻,云雨荒台岂梦思。
最是楚宫俱泯灭,舟人指点到今疑。[3]其三群山层峦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画图省识春风面,环佩空归月夜魂。
千载琵琶作胡语,分明怨恨曲中论。[4]其四蜀主窥吴幸三峡,崩年亦在永安宫。
翠华想像空山里,玉殿虚无野寺中。古庙杉松巢水鹤,岁时伏腊走村翁。
武侯祠堂常邻近,一体君臣祭祀同。[5]其五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
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
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作品注释其一1.支离:流离。2.五溪:指雄溪、樠溪、酉溪、潕溪、辰溪,在今湘、黔、川边境。
3.羯胡:指安禄山。4.庾信:梁朝诗人。
[1]其二1.风流倜傥:指宋玉的才情和学问。2.萧条句:意谓自己虽与宋玉隔开几代,萧条之感却是同样。
3.云雨:宋玉在《高唐赋》中述楚襄王游高唐,梦一妇人,自称巫山之女,临别时说:“妾在巫山之阳,高丘之岨,旦为行云,暮为行雨,朝朝暮暮,阳台之下。”阳台,山名,在今河南省巫山县。
4.最后两句:意谓最感慨的是,楚宫今已埋没,因后人经常流传这个故事,至今船只经过时,舟人还带疑似的口吻指点着很多古迹。[3]其三1.明妃:指王昭君。
2.去:离开。3.朔漠:北方大沙漠。
[4]其四1.垂:流传。2.宗臣:为后人所称颂的大臣。
3.肃清高:为诸葛亮的清风亮节而肃然起敬。4.三分割据:指魏、蜀、吴三国鼎足而立。
5.纡:屈,指不得施展。6.筹策:谋略。
7.云霄一羽毛:凌霄的飞鸟,比喻诸葛亮绝世独立的智慧和品德。[5]其五1、蜀主:指刘备。
2、伏腊:伏天腊月。指每当夏至村民皆前往祭祀。
[6]编辑本段作品注释其一战乱之际,我在西北一带颠沛流离;辗转入蜀,更是居无定处漂泊东西。我在三峡的楼台,留滞了不少日月;在湘贵交界,与五溪夷人共处一起。
羯胡之人事主多变,终究不可信赖;词客常忧乱伤时,我一直流落外地。抚今追惜,庾信的此生最困顿索寞;他暮年的诗斌,惊动江关传之千里。
[7]其二默诵草木摇落深知宋玉为何悲秋;他学问渊博文辞精采算是我老师。相隔千秋凭吊怅望叫人不免流涕;索寞萧条我和他相同却生非同时。
江山犹在故宅仍存只有文采空留;他的云雨楼台岂是说梦而无讽意?最可抱怨的是当时楚宫已经泯灭;目前船夫还带疑地指点这些古迹。[8]其三千山万壑逶迤不断奔赴荆门;此地还遗留生长明妃的山村。
一别汉宫她嫁到南方的荒漠;只留下青冢一座面向着落日。凭看图汉元帝岂识月貌花容?昭君戴的饰物徒然夜月归魂。
千载流传她作的胡音琵琶曲;曲中诉说的分明是满怀悲愤。[9]其四当年刘备谋攻蜀汉曾到达三峡;他称帝时也在白帝城的永安宫。
想象里仪仗旌旗仍在幽谷飘扬;白玉殿在深山野寺中难寻影踪。古庙的松大树上水鹤筑巢栖息;每年三伏腊月跑来祭祖的村翁。
诸葛武侯祠庙长年在附近为邻;生前君臣一体死后的祭祀同样。[10]其五诸葛亮的英名永垂人世,千士流芳;世人所敬仰的名臣遗像,肃穆清高。
天下三分的局面,是经他策划运筹;千百年来,他若想象鸾凤振羽云霄。他废黜刘备,同伊尹吕尚难分上下;指挥从容淡定,萧何曹参不能比超。
时运不好,东汉帝业实在难于复兴;心志虽坚,终因军务繁艰死于积劳。
唐诗三百首中有几首是杜甫的
三百首杜甫的诗:望岳赠卫八处士佳人梦李白·其一梦李白·其二韦讽录事宅观曹将军画马图丹青引赠曹霸将军寄韩使君古柏行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并序兵车行丽人行哀江头哀王孙春望月夜春宿左省月夜忆舍弟天末怀李白奉济驿重送严公四韵别房太尉墓旅夜书怀登岳阳楼蜀相客至野望闻官南河北登楼宿府阁夜咏怀古迹·其一咏怀古迹·其二咏怀古迹·其三咏怀古迹·其四咏怀古迹·其五登高李龟年八阵图至德二载甫自京金光门出间道归凤翔乾元初从左拾遗移凤翔掾与亲故别因出此门有悲往事。
咏怀古迹其五杜甫,这首诗在抒发上突显手法是哪个
从艺术创作讲,它紧承首联的进庙、瞻像,到看了诸多文物后,自然地对其丰功伟绩作出高度的评判:“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纡,屈也。纡策而成三国鼎立之势,此好比鸾凤高翔,独步青云,奇功伟业,历代敬仰。
虽然诗人用词精微,一“纡”字,突出诸葛亮屈处偏隅,经世怀抱百施其一而已,三分功业,亦只雄凤一羽罢了。“万古云霄”句形象有力,议论达情,情托于形,自是议论中超过人之处。
《咏怀古迹五首(其一)》唐代:杜甫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遗像肃清高。三分割据纡筹策,万古云霄一羽毛。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运移汉祚终难复,志决身歼军务劳。
注释:诸葛亮大名垂宇宙且万古流芳,他内敛的品性真令人无比敬仰。三分天下是他苦心筹划的结果,他就像展翅高翔在云霄的鸾凤。
才华超绝与伊尹吕尚难分高下,指挥千军万马非曹参萧何能比。汉朝的气运即将灭亡难以恢复,他信念坚决终因军务繁忙殉职。
扩展资料这首诗,由于诗人以自身肝胆情志吊古,所以能涤肠荡心,浩气炽情动人肺腑,成为咏古诗文。诗中不仅“遗像”是咏古迹外,其余均是议论,不仅议论高妙,而且写得极有情韵。
三分霸业,在后人看来已是赫赫功勋,而对诸葛亮来说轻若一羽,“萧曹”尚不足道,那区区“三分”就更不值得挂齿。诗句写得这么曲折壮阔,处处都是抬高了诸葛亮。
这首诗通篇议论但不偏颇,句句含情,层层蓄势,到诗的尾联达到高潮:“志决身歼军务劳。”全诗就结束于此处的最强音上。
这组诗是咏古迹怀古人因而感伤自己的佳作。作者于明代宗贞元元年(766年)从夔州出三峡,到江陵,先后游历了宋玉宅、庾信古居、昭君村、永安宫、先主庙、武侯祠等遗迹,对于近代的才士、国色、英雄、名相,深表崇敬,写下了《咏怀古迹五首》,以抒情怀。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