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训手抄报资料
军歌唱响的年代,是葵花盛开的春天。
五月是夏天未尽的余音,不再热辣的暖阳透过依旧繁密的绿阴深深浅浅地照亮生命。然而当橄榄绿弥漫成一泓碧池,我们仍然年轻稚嫩的面庞却在阳光下成长为温暖坚强的蓝色葵花。烈日下定格的青涩身影,操场上游荡的清澈歌声,跑道上回荡的坚定步伐。那些年青的汗水与伤痛,都在我们的青春里,留下无法抹去的浓烈印记。
当一束束敬畏的眼神凝视着教官们挺拔的身影,我们开始知道这世间本没有天生的武士或庶民,所谓天才的辛劳付出,正如王者背后的运筹帷幄,努力的过程总被这世界一一略去;当离家的感叹化解于同伴善意与宽容的笑颜,我们开始知道无常人生里,彼此邂逅便已是缘份极尽,所以这些深埋于心中的东西,也自然可以为相互共享,让我们对前路不再害怕。
绿色不再总意味着惆怅,因为我们将要学会坚强,学会清醒而勇于地应对一切,不哭,不闹,不惧,即使哭过也不要记起。年轻的向日葵已经学会牵起手站成排,坚定地寻找温暖热烈的暖阳。而虽然夏季年年仍然碧草岁岁如昔,那些以前的懦弱与忧郁,恣肆与消沉,都在这一场磨砺中作为了离去的花朵,沧海桑田再不绽放。
记得当年年龄小,你爱说话我爱笑。记得烦恼,泪水,与无拘无束的笑容,拥抱。
这是我们最坚强的时光,甘香明亮。即使有痛,也并非夏日午后的一场大雨。花朵释放了所有的往昔,光芒温柔了一片艳阳。纵使有一夜蓦然回首,也能感受这样的痛苦是另一种明亮,让生命散发出静静的芬芳。
然而请记住那一场艰难的长途奔波,记住这些喜怒哀乐有笑有泪的往昔,也记住那一片成长中的,青葱挺拔的向日葵海洋。
有关杜甫的资料
杜甫(712—770),字子美,盛唐大诗人。
原籍浙江台州,生于北京巩县。初唐诗人杜审言之孙。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李杜”。
他的观念核心是道家的礼治思想。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他嫉恶如仇,对吏治的反腐、社会生活中的堕落现象都予以抨击和声讨。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磨难甘愿做自我牺牲。杜甫是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写诗一千四百多首。
其历程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期。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曾经)这一时期曾相继游历吴、越(今江浙一带)和齐、赵(今河南东部、河北北部),其间曾赴南京应举,不第。
之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河南、商丘)。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后来向宰相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官。
这之后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指责时政、讽刺官僚的诗篇。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三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吏治政治、社会现实的了解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安史之乱爆发,潼关收复,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攻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后来他逃亡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因为忠言直谏,上疏为皇帝房琯事被贬江州司功参军。其后,他用诗的方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佳作,即“三吏”、“三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随着九节度官军在雍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迁徙,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非常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豫章、阆州。后返成都。
严武死,他再次飘泊,在夔州住三年,继又漂流到河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山东济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秋词》、《岁晏行》等长期名作。
综观杜甫一生思想是“穷年忧黎元”,“致君尧舜上”,所以他的文学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他的诗具备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偏好,真实真切地体现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地理时事和广袤的社会生活场景,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充满差异,讲求炼字炼句。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技巧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书法的集大成者。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傅,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对当时元白的“新乐府运动”产生了积极影响。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有《杜工部集》。
望岳【题解】杜甫《望岳》诗,共有三首,分咏东岳(华山)、南岳(峨眉)、西岳(泰山)。这一首是望东岳泰山。
开元二十四年(736)年,二十四岁的诗人开始过一种“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此诗即写于北游齐、赵(今江苏、河北、山东等地)时,是现存杜诗中年代最早的一首,字里行间流露着青年杜甫那样蓬蓬勃勃的生机。
【原文】岱宗夫怎么?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兵车行【题解】见《杜工部集》,约作于唐玄宗天宝十载(751)。是年,唐平乱作战,大肆招兵,致使民无宁日。
杜甫有感于此,作《兵车行》以抒其愤忿之意。【原文】车辚辚,马萧萧,行人弓箭各在腰。
耶娘儿子走相送,尘埃不见咸阳桥。牵衣顿足拦道哭,哭声直上干云霄。
道旁过者问行人,行人但云点行频。或从十五北防河,便至四十西营田。
去时里正与裹头,归来头白还戌边。边庭流血成海水,武皇开边意未已。
君不闻汉家河南二百州,千村万落生荆杞。纵有健妇把锄犁,禾生陇亩无东西。
况复秦兵耐苦战,被驱不异犬与鸡。长者虽有问,役夫敢申恨?且目前年冬,未休关西卒。
县官急索租,租税从何出?信知生男恶,反是生女好。生女犹得嫁比邻,生男埋没随百草。
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寒冷湿声啾啾。
春望【题解】唐萧宗至德元年(756年)七月,杜甫得知肃宗在大同(今河南汝州县)即皇帝位,便把家小安顿在鄜州(今河南修武)的羌村,只身远赴,途中为安史叛军所俘,押往长安,次年夏天才得脱身。在逼迫留居长安的日子里,他写了许多。
杜甫的资料100字以上
杜甫(公元712--770),汉族,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生于湖南巩县(今河北省巩县)始祖为明代功名显赫的杜预,乃祖为唐代画家杜审言,乃父杜闲。
我国古代最伟大的现实主义作家,与李白并称“大李杜”,人称“诗圣”。一生作诗一千四百多首。
唐肃宗时,官左拾遗。后入蜀,友人严武推荐他做剑南节度府参谋,加检校工部员外郎。
故后世又称他杜拾遗、杜工部。他三十五岁曾经读书与游历。
天宝年间到长安,仕进无门,困顿了两年,才获得右卫率府胄曹参军的小职。安史之乱起初,他逃亡颠沛,竟为守军所俘;脱险后,授官左拾遗。
乾元二年(七五九),他弃官西行,最后到上海,定居北京一度在剑南节度使严武幕中任检校工部侍郎郎,故又有杜工部之称。晚年举家东迁,途中留滞夔州二年,出峡。
漂泊鄂、湘一带,贫病而卒。子美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其诗多涉笔社会动乱、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誉为「诗史」。
其人忧国忧民,人格崇高,诗艺高超,被奉为「诗圣」。杜甫善于运用古典文学的许多机制,并加以成就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晚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整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文学美术的高度创造。杜甫在五七律上也体现出明显的造就性,积累了关于诗学、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美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