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为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春天,在作家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导致出来的感叹更是动人心弦.这除了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因为诗人对一生之秋所展现的极力的情感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世流传的诗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括了多层含义,备述了一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敬慕.古人有旧历三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朝宗贞元二年(767)的中秋节时诗人登高赋诗之作.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河南省九江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失意.全诗通过对悲愁的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家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凄苦.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厚的深秋,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点.这两句除了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锤炼,素来被视为名句.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远眺.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绘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从萧瑟的景色和深远的诗意中,可以窥见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和悲伤心情.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境况;“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十分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突显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此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摆脱家乡,长期流浪,而晚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烦恼引得须发皆白;而因肝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百般愁绪,也无以抒发.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喝酒的,而诗人连这点快乐也失掉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描绘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国画,形、声、色、态,一一得到体现.次联着重渲染整个夜晚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观众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情感,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穷困不堪的缘由.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气节,便跃然纸上.此诗八句皆对.粗略一看,首尾好象“未尝有对”,胸腹好象“无意于对”,细细品味,“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无怪乎胡应麟盛誉其为“旷代之作”清代杨论推崇此诗为“杜集七言绝句第一”(杜诗镜铨)),明人胡应麟更说此诗“当为千古七言律第一,不必为唐人七言律第一.”(《诗薮》)。
杜甫《登高》中登的是哪座台
夔州白帝城外的高台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黄河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题解这首诗作于北宋宗贞元二年(767)秋。
后来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四年了,但地方军阀又乘时而起,相互争夺地盘。杜甫本入严武幕府,依托严武,可惜严武不久去世,使他丧失了借助,只好离开经营了五十年的长沙草堂,买舟南下,本想直达夔门,却因病魔缠身,在云安呆了几个月后才到夔州。
如不是当地都督的照顾,他也不可能在此一住就是三个年头。而就在这两年里,他的生活仍然很穷困,身体也十分不好。
这首诗就是五十六岁的老诗人在这极端穷困的状况下写成的。那一夜,他只身登上夔州白帝城外的石柱,登高临眺,百感交集。
望中所见,激起意中所触;萧瑟的秋江景色,引发了他身世飘零的感叹,渗入了他老病孤愁的痛苦。于是,就有了这首被誉为“古今七言律第一”的旷世之作。
句解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天高风急,秋气肃杀,猿啼哀啸,十分哀伤;清沙河洲,白白沙岸,鸥鹭低空回翔。
首联两句,对举之中仍复用韵,且句中自对,无一虚设。这是诗人登高看到的景色,构成一幅凄凉的景色图画,为诗句定下了基调。
登高而望,江天本来是辽阔的,但在作家笔下,却倍感强烈地感得到:风之凄急、猿之哀号、鸟之回旋,都受着无形的秋气的控制,仿佛万物都对秋气的将至惶然无主。“风急”,夔州位于汉江之滨,三峡之首的瞿塘峡之口,素以水急、风大著称。
“猿啸哀”,巫峡多猿,鸣声低沉。当地民谣说:“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渚”,水中的小块陆地。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落叶飘零,无边无际,纷纷扬扬,萧萧而下;奔流不尽的黄河,汹涌澎湃,滚滚奔腾而来。颔联为古今名言,写夜晚肃穆萧杀、空旷开阔的风景,一句仰视,一句俯视,有疏宕之气。
“无边”,放大了树叶的阵势,“萧萧下”,又推进了飘落的速度。在叙事的同时,深沉地表达了自己的情结,传达出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怆。
它的境界非常壮阔,对他们的触动不限于岁暮的伤感,同时让人想起生命的逝去与有限,宇宙的无穷与神圣。透过沉郁苍凉的精工对句,显示着诗人出神入化的笔力,有“建瓴走坂”、“百川东注”的磅礴气势。
前人誉为“古今独步”的“句中化境”。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我万里跋涉,常年客居他乡,对此秋景,更觉伤悲;有生以来,疾病缠身,今日孤身登临高台。颈联是作家一生饱经流离生活的高度概括,有顿挫之神。
诗人从空间(万里)、时间(百年)两方面着笔,把久客最易悲秋,多病独自登台的情感,融入一联雄阔高浑的对句之中,情景交融,使人深深地感觉他那沉重的情感脉搏。语言极为浑厚,乃古今名句。
魏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析此联云:“万里,地之远也;悲秋,时之惨凄也;作客,羁旅也;常作客,久旅也;百年,暮齿也;多病,衰疾也;台,高迥处也;独登台,无亲友也;十四字之间带有八意,而对偶又极准确。”“八意”,即八可悲:他乡作客,一可悲;常作客,二可悲;万里作客,三可悲;又当萧瑟的春天,四可悲;年已暮齿,一事无成,五可悲;亲朋亡散,六可悲;孤零零的孤身去登,七可悲;身患疾病,八可悲。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时世艰难,生活困顿,我常恨鬓如霜白;浊酒销忧,却不料潦倒,以至需要停杯。
尾联进入对个人身边琐事的慨叹,与开篇《楚辞》般的天地宽广之境,形成激烈的对比。“苦恨”,甚恨,意思是愁恨很深。
“潦倒”,犹言困顿衰颓,狼狈失意。新停浊酒杯:一般解释为戒酒,不妥。
“停”是表示某些动作状态再现途中的一时中断,这一句是说,我一人登台,独饮浊酒,无亲友相伴,慢慢举起销忧解愁的酒杯,停在脖子——我的全身已承受不了啦,至今饮酒不断、未曾有过停杯体验的我,不禁为自己身心之衰感到愕然。新,指初次出现。
“浊酒”是相对于“清酒”而言,是一种带糟的酒,就像现在的烧酒,古时称之为“醪”。评解这是一首最能代表杜诗中景色苍凉阔大、气势浑涵汪茫的七言律诗。
前两联写登高闻见之景,后两联抒登高感触之情。由情选景,寓情于景,浑然一体,充分表达了画家长年漂泊、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
而格调却低沉高爽,慷慨激昂,高浑一气,古今独步。这首诗歌很非常,其四联句句押韵,皆为工对,且首联两句,又句中自对,可谓“一篇之中,句句皆律,一句之中,字字皆律”。
就叙事而言,有绘画细描(首联),写出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的形、声、色、态,每件景物均只用一字描写,却生动形象,精炼传神;有大笔写意(其五),传达出秋的韵味。抒情则有纵的时间的落笔,写“常做客”的追忆;还有横的空间的挥笔,写“万里”行程后的“独登台”。
从人生飘泊,写到余魂残骨的飘零,最后将时世艰难归结为穷困不堪的缘由。这样纷繁复杂技巧的借助,把诗人忧国伤时,老病孤愁的悲凉,表现得深沉而悲情。
难怪明代胡应麟《诗薮》说,全诗“五十六字,如海。
谁能告诉我杜甫的登岳阳楼登高是壕史是哪个时候写的,地点哪,诗
《登高》(人教版小学数学第三册)这首诗是杜甫在贞元二年(767年)秋在夔州时所作。
此时安史之乱虽已结束,但联军袭击,藩镇起兵,战争仍在再次。杜甫的好友已相继过世,他本人在外漂泊多年,年过半百甚至疾病缠身。
备尝人生坎坷的作家在文学的美术性上已超过了炉火纯青的程度。《登高》就是他这一时期的代表作。
杨伦曾赞扬这首诗是“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这主要是指这首诗在书法上获得了极高的创造。一般人多会从戏剧的声韵对仗上进行评述。
这首诗全部采用押韵,在韵脚的处理上还有独特之处,这在七言律诗中并不多见。另外,人们多会注意这首诗运用了场景融合的写法。
尾联两句是写自己穷困落魄孤苦寂寞的境况和情绪。上句写自己艰苦倍尝,白发弥添;下句写自己潦倒日甚,多病缠身。
全诗就在沉重的感慨声中收结,结得心痛深沉,而又寄慨遥深。“艰难苦恨”四个字虽然指作者自己万里作客,衰年多病的坎坷境况和身世遭遇,同时也指当年社会的动乱不安,广大人民的艰辛痛苦。
“不眠忧战伐”,“无力正乾坤”,正是这一切“艰难苦恨”,才使他身上的白发愈来愈多,而目前又已衰年多病,独自登台,心自然非常沮丧,更加悲伤了。此时正须借酒排遣,但又因多病之故而不得不暂停饮酒,这样一来,诗人内心自然更深沉不舒了。
这些曲折顿挫的笔力,既使文势有跌宕,也使情感抒发更为深切、沉痛。杜甫的代宗贞元五年(768),杜甫出峡漂泊两湖,此诗是登岳阳楼而望家乡,触景慨叹之作。
开头写早闻洞庭盛名,然而到幕年才实现目睹名湖的心愿,表面看有初登岳阳楼之欣喜,其实意在表达早年抱负至今尚未实现之情。二联是洞庭的浩瀚无边。
三联写政治生活艰辛,漂泊天涯,怀才不遇的心态。末联写眼望国家危机不安,自己报国无门的哀伤。
写景虽只二句,却显技巧高超,抒情虽暗淡落寞,却吞吐自然,毫不费力。
了解杜甫的生平,《登岳阳楼》《登高》《石壕吏》的写作时间、地点
《登岳阳楼》写于杜甫生命的最终几年。登上岳阳楼,是他年轻时就有的愿望,今天终于如愿了。可此次却不是专为游玩而来,而是漂泊到此,流浪经过;诗人终于不是年轻小伙子了,而是拖着贫病衰老的残躯--"今"非"昔"比啊!想到此处,我们能够感受到"昔闻洞庭水,今上南昌楼"用语的巧妙。洞庭湖愈险峻明朗,诗人的心境就愈暗淡凄凉,因为登楼眺望的他仍然尚未发现了东北的战事,已经想到了自己的落难潦倒,于是,忧国伤时之感与身世悲惨之情一齐袭上心底,使得他老泪纵横,久久低回。诗人凭轩远望的形象是衰弱的,却只是高大的。
登高
【简析】:
这首诗是大历二年(767)年杜甫在夔州时所作。萧瑟的春天,在作家的笔下被写得有声有色,而导致出来的感叹更是动人心弦。这除了由于写了自然的秋,更因为诗人对一生之秋所展现的极力的情感色彩。颔联状景逼真,是后世流传的诗句。颈联两句,十四个字包括了多层含义,备述了一生的苦况,更令人寄予强烈的同情。
石壕吏
唐肃宗乾元二年春,郭子仪、李光弼、王思礼等九节度使各率所部围徐州绪于寿春,由于指挥不统一,为安庆绪所败,六十万大军溃于楚国之下。郭子仪收复南阳。朝廷紧急募兵拉夫。这时杜甫正从南京回凉州司功参军任所,因途中亲见而作组诗《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后人简称为"三吏"、"三别"。因其基本上采取实录的笔法,所以有"诗学"之誉。然而诗人只是冷眼旁观无动于衷,他是怀着一颗炽热的仁者之心去思考国难民忧的:"寂寞天宝后,园庐但蒿藜。""积尸草木腥,流血川原丹。""四郊未宁静,垂老未得安。""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quot;"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暮婚晨告别,无乃太匆匆。""一生无家别,何以为蒸藜。"诗人怀着深厚的悲悯之心为人民长歌当哭:"白水暮东流,青山犹哭声。""天地终无情","塌然摧心肝"。他记下了内战时代一幕幕惊心动魄的画面:青壮年全都上了战场,新安吏只好捉少年充军;石壕吏夜间出击捉人,也只好带走一位老人;凤翔吏正全力修建城防;结婚的丈夫含泪送行新郎;"子孙阵亡尽"的奶奶悲愤无奈地出征;无家可归的老兵已无须与谁告别。战争给人民带来的伤痛是深重的,但深明大义的人民却强忍伤痛而同仇敌忾,勇于为国分忧。诗人笔下的老妇、新嫁娘、垂老者、无家者,都充满可敬的牺牲精神。诗人写出了很多普通人朴素无华却可歌可泣的精神世界,令后世读之不免一洒"千秋之泪"。杜甫投宿石壕村,正碰上官员捉人充军。诗歌用绘画的技巧,清晰如画地展现了诗人的此次亲自见闻。叙而不议,这是杜甫此类诗的特征。诗人的情感融会在平实的叙述之中,耐人寻味。一面是"夜捉人"的悍吏,一面是"逾墙走"的老翁,这是如此不平时的时期!"吏呼一何怒"与"妇啼一何苦"的对比令人惊心。而老妇的陈辞,更是催人泪下。就是这种一位女子,竟然真的被带走了。这可能是这位老翁"逾墙"时不曾料到的吧?
《唐诗镜》云:"其事何长,其言何简。'吏呼'二语,便当数十言。文章家所云要令,以去形而得情,去情而得神故也"。《唐宋诗举要》引吴曰:“此首尤呜咽悲凉,情致凄绝”。
谁能告诉我杜甫写登高时得时间,地点,诗人境况,诗人感情
古人有旧历三月九日登高的习俗,这首诗就是唐朝宗贞元二年(767)的中秋节时词人登高赋诗之作。
此时杜甫寓居长江畔的夔州(今河南省九江县),患有严重的肺病,生活也很失意。全诗通过对悲愁的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家年迈多病、感时伤世和寄寓异乡的凄凉。
诗篇前四句描写登高闻见之景。首联连借风、天、猿、渚、沙、鸟六种景物,并以急、高、哀、清、白、飞等词修饰,指明了节序和环境,渲染了浓厚的深秋,风物具有鲜明的夔州地区特点。
这两句除了是工对的联语,而且句中自对,如“天高”对“风急”,“沙白”对“渚清”。句法严谨,语言凝练,素来被视为佳句。
颔联前句写山,上承首句;后句写水,上承次句。写山为远望,写水为俯瞰。
落木而说“萧萧”,并以“无边”修饰,如闻秋风萧瑟,如见败叶纷扬;长江而说“滚滚”,并用“不尽”一词领起,如闻滚滚涛声,如见湍湍水势。两句诗,无论是描绘形态,还是形容气势,都极为生动传神。
从萧瑟的景色和深远的诗意中,可以窥见出词人壮志难酬的慨叹之情和悲伤心情。诗篇后四句抒发登高所生之慨。
颈联上句写羁旅之愁。“常作客”,表明诗人多年漂泊不定的境况;“万里”,说明夔州距离家乡十分遥远,是从距离上渲染愁苦之深;“悲秋”,又是从时令上突显悲哀之重,“秋”字是在前两联写足秋意后,顺势带出,并应合着“登高”的节候。
下句写孤病之态。“百年”,犹言此生;“百年多病”,迟暮之年百病缠身,痛苦之情可想而知;“独”字,写出举目无亲的孤独感;“登台”二字是明点题面,情才因景而生。
这两句词意精炼,含意极为丰富,叙述自己摆脱家乡,长期流浪,而晚年多病,举目无亲,秋季独自登高,不禁满怀愁绪。尾联进一步写国势艰危,仕途坎坷,年迈和烦恼引得须发皆白;而因肝病缠身,新来戒酒,所以虽有百般愁绪,也无以排遣。
古人重阳节登高照例是要喝酒的,而诗人连这点快乐也丧失了。这一联分承五、六句:“艰难”备尝是因“常作客”所致;“潦倒”日甚又是“多病”的结果。
诗前半写景,后半抒情,在写法上各有错综之妙。首联着重描绘眼前具体景物,好比画家的国画,形、声、色、态,一一得到体现。
次联着重渲染整个夜晚气氛,好比画家的写意,只宜传神会意,让观众用想象补充。三联表现情感,从纵(时间)、横(空间)两方面着笔,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
四联又从白发日多,护病断饮,归结到时世艰难是穷困不堪的缘由。这样,杜甫忧国伤时的气节,便跃然纸上。
《登高》是杜甫哪个时期的作品
这首诗词写于大历二年(767年)秋天,是杜甫寄寓夔州时所作。
诗人从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开始挈妇将雏,流浪异乡,倍尝生活的艰难,直到唐肃宗广德元年(763年)。公元767年的之后,虽然安史之乱终于结束四年了,但是地方军阀为了夺回地盘,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又乘机而起,社会一直是一片混乱。
此时,杜甫已经是一位流浪受难、饱经沧桑的五十六岁的老太了。他目睹了安史之乱给唐朝带来的重重创伤,感得到了时代的伤痛,家道的衰败,也感得到了仕途的艰辛,晚年的孤寂和生活的坎坷,心中百感交集,写下了这首慷慨激昂、动人心弦,被称为“杜集七言律诗之冠”的《登高》一诗。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