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人约黄昏后,出自于《生渣子.元夕》,这个作者有待考证,有的说是欧阳修,有的说是朱淑真.我偏向于朱淑真啦,应为非常女性化的词.树上柳梢头,人约傍晚后嘛.
5在水一方,出自于《诗经.蒹葭》,作者是。嘻嘻,恐怕孔子都不清楚.
6歌手:伊能静
羽扇纶巾。出自于《念奴娇》,作者北宋.苏轼
7歌手:陈奕迅
夕阳无限好,此歌出自于《乐游园》,作者唐朝,李商隐
8歌手:王力宏
不在梅边在柳边,出自于《牡丹亭.游园惊梦》,作者是明朝的汤显祖吧。
这是一部传奇,但是上面的唱词也该算上啦.
9歌手:周传雄
寂寞沙洲冷,应该出自于《卜算子》,北宋.苏轼的。原句必须是:拣净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0歌手:熊汝霖
倾国倾城。出自于《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下忘了是谁的,应该是李延年的。唱他儿子李王妃的,汉武帝喜欢那些·
11歌手:赵薇
烟雨蒙蒙。如果没记错,欧阳修一定写过:烟雨迷蒙如画,轻风吹玄收..
暂时没法想到那些了,再想起了我会跟你说的。
行行重行行的改写200字
行行重行行
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雨霖铃》课堂教学实录
(本文原载北京《语文学习)2011年第10期)
上海省宁波市教育局教研室朱昌元
执教时间:2011年5月31日;学校:金华市第二中学高中(2)班
师:同学们好。北宋时期,有一个人在当年的通俗戏剧圈里相当有名,比现今与周杰伦搭档的词作者方文山有名多了,“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这个人就是——
生(齐):柳永。
(PPT展示柳永简介)
师:
柳永比上面刚学过的《蝶恋花》的作者晏殊年长三四岁,比苏轼约年长50岁。拿这两个人相比,是由于柳永以前去拜访晏殊,但晏殊有点瞧不起他,而苏东坡则不
同,有一次在与同学的闲聊中,苏东坡曾慨叹柳永《八声甘州》中的“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几句“不减唐人高处”,也就是说,不比唐人最好的诗歌
逊色。柳永生性浪漫,精通音乐,是后来通俗戏剧圈里的第一把好手。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代表作《雨霖铃》,下面把它齐读一遍。
(生齐声读)
师:“竟无语凝噎”中的“凝噎”的恰当读音是——
生(部分):níngyē。
师:对。刚才大家的朗读非常流畅。接下去我们看看名家的曲目朗诵,进一步熟悉词作,把握情感。(播放配乐合唱)
师:这首词所表达的感情可以用词中哪几个字来概括?
生1(轻声):我认为是“凄切”。
师:这是比喻寒蝉叫声的,当然也包括了作者的心态。试着再找找直接表达感情的词语?
生2:伤,伤悲。
师:为何而伤呢?
生2:为离别而伤,用词作中的话来讲,就是“伤离别”。
师:大家认不认同?
生(齐):认同。
师:好。(板书:伤离别)如此,词作是怎样表现“伤离别”的呢?先请一位朋友朗读上阕。(一生朗读)
师:读得很有情致。“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词一开头交代了这些内容?
生3:首先交代了时间。
师:你是从那里看起来?
生3:从“寒蝉”和“晚”,可见季节为夏季,时间是晚上。
师:哦,很有眼力,秋天的蝉才叫寒蝉。交代了离别的春天和具体的时间,那么,地点呢?
生3:地点是在长亭。
师:嗯,城郊的长亭。“何处是归家?长亭连短亭”。“长亭送别”,崔莺莺送别张生上京应考只是在长亭。离别时,具体的环境景物怎样?
生4:寒蝉凄切,骤雨初歇。
师:不错。其实根据自然、真实的体会顺序,应该是——
生(部分):“骤雨初歇,寒蝉凄切”,因为唯有在急促的大雨停歇以后,长亭里的人才才能清晰地看到寒蝉的嘶鸣。
师:是的。“寒蝉”这个小东西,要么不叫,有一个成语叫——
生(齐):噤若寒蝉。
师:
噤若寒蝉。寒蝉,强调的是“寒”。秋天,甚至或许早已到了寒意萧瑟的初冬,蝉面临生命的终结,因此,嘶叫的声响变得格外凄清、凄厉、凄绝,使离人倍添伤感
的心情。词作开头两句,用小说镜头的语言来改写,应该是“晚,长亭,骤雨初歇,寒蝉凄切”。大家非常注意一下,季节是——
生:秋天。
师(齐):而且或许是冬季。深秋时节,再加上又是夏天当中的哪些时辰?
生(齐):傍晚。
师:
一个“秋”,一个“晚”,是一季当中、一天当中时序差异最为显著最富于特征的之后,最易于触发多情诗人的心绪。柳永词集中描绘春天的暮色及其思绪的作品是
最多的,如《雪梅香》“动悲秋情绪”“浪浸斜阳”,《曲玉管》“千里清秋”“江边日晚”,《玉蝴蝶》“目送秋光”“晚景萧疏”等等都是。
(PPT:展示叶嘉莹语)
加拿大籍华裔教授叶嘉莹在《唐宋词十七讲》中那样说:“柳永特别偏爱写夏天的秋天,也最偏爱写日暮的秋景。”清秋,傍晚,在这特定的春天、特定的时刻,真诚、敏感的作家,感触总是最丰富、最深切的。以后我们读其它作家的佳作,也可注意这一点。
诗人在这种的环境氛围里,差不多喝了一天天的闷酒。这时,雨刚住了,天色也向晚了,船头的船夫催着要出发了。这时,作者是怎样描绘难舍难分的画面的呢?
请问谁清楚“无行浪子,淫词秽曲”是谁对柳永词的评价
柳永,字耆卿,生卒年不详。初名三变,字景庄,崇安(在今河南省)人。仁宗赵祯景佑元年(1034)致仕。他写过《鹤冲天》词,发泄了怀才不遇的牢骚,其中有“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句,传说赵祯看了很不满,说“此人风前月下,好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且填词去”。他就因而号称“奉旨填词”(《能改斋漫录》)。他人生不得志,只作过馀杭县令、盐场大使、屯田员外郎一类的官;去世也很悲伤,由他人出钱埋葬。他作盐场大使时,写过一首七言古风《煮海歌》,反映了盐民的悲剧生活。
柳永的生平遭遇和温庭筠有相同之处。他在词史上是第一个长期写作慢词的人,和温庭筠第一个大量写小令一样,都有开创之功。他制作慢词,是用变旧声为新曲或依新声填新词的方式。他一直出入歌楼舞榭,常与乐工合作。据叶梦得《避暑录话》:“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柳永为词,始行于世。”柳永在词的作画中,在戏剧方式上吸收了民间作品的养料,因此他的作品和晏殊、欧阳修等人比出来很不一样,它不再是这样脱离不了五代词的腔调,而是带有自己的传统。他的词很合适一个别市民的胃口,流传很广,据说“凡有井水处,即能歌柳词”(《避暑录话》)。
柳永的词以写羁旅行役和男女之情为主。某些歌咏都市风景、湖山胜最的词也写得较优异。其书法特征是: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叙事写景,都能委曲尽致。柳永擅长工笔手法,善于层层铺叙,喜用浅显的语言,一些词语明白如话。
柳词中关于情感的描写,较大胆率直,但有的词情调很不健康。
只知道宋仁宗赵祯让他“奉旨填词”这个评价倒不是很明白。不过这种的评判倒也客观。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