梦李白二首之二的诗意
梦李白二首之二其二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
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至。
三夜频梦君,情亲见君意浮云一天到晚地在空中悠荡,游子李白也与我相别日久。一连三夜频频梦见你,足以看出你对我的情意是如此亲挚深厚。
见浮云而念游子,是诗家论诗常例,李白也有“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送友人》)的诗句。天上浮云终日飘去飘来,天涯故人却久望不至;所幸李白一往深情,魂魄频频前来探访,使诗人得以略释愁怀。
后两句与后记“故人”句彼此照应,我见君意也好,君明我忆也好,都是诗人推己及人,抒写自己对故人的一片真情。告归常局促,苦道来不易。
江湖多风波,舟楫恐失坠你向我辞行时,常常心情不展,苦苦地诉说前来不易。你说江湖上事件险恶,唯恐船只遇险触礁。
诗人选取梦中片断,描述李白的幻影。“告归”句写神态,“江湖”句是故事,表现李白魂魄来去的艰辛和他现实境况的恶劣。
出门搔白首,若负平生志。冠盖满京华,斯人独憔悴你走出门去总是搔着满身白发,好像是为自己壮志不遂而怅恨。
京都的权贵们冠盖相续,满城都是,惟独这样一个了不起的人物李白,困顿不堪,失意落寞。“出门”句,抒发了诗人“惺惺惜惺惺”的感慨,并借助动作、外貌揭示对象的心理。
后两句是为李白的叹惋鸣不平。“冠盖”,士大夫的服饰和车驾,代指高冠华盖的权贵。
“京华”,京都。孰云网恢恢?将老身反累。
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谁说天网恢恢,善恶终有恶报?你年高身老,却反遭指摘。千秋万代后来,李白的大名必将传扬天下,可那其实已是寂寞身亡后的安慰。
《老子》谓“天网恢恢,疏而不失”,意谓天理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漏失,善恶总有归结。“孰云”句反其意,言李白虽善而得恶报。
“将老”句,李白获罪时,年已五十九。后两句言外之意是说,现在活着的时侯,有谁去顾怜李白困苦的境况呢?在深沉的叹惋之中,寄托着杜甫对李白的高尚评价和深刻同情,也包括着诗人同病相怜的无限心事。
然而,清代浦起龙《读杜心解》说:“次章纯是迁谪之慨。为我耶?为彼耶?同声一哭!”“寂寞”,指死去,与“身后”同义。
梦李白二首的注释
《梦李白·其一》作者:杜甫死别已吞声,生别常恻恻。
江南瘴疠地,逐客无消息。故人入我梦,明我常相忆。
君今在罗网,何以有羽翼?恐非平生魂,路远不可测。魂来枫林青,魂返关塞黑。
落月满屋梁,犹疑照颜色。水深波浪阔,无使蛟龙得。
【注解】:1、明:表明。2、枫林青:指李白所在;3、关塞黑:指杜甫所居秦陇地带。
4、落月两句:写梦醒后的错觉。看到月色,想到梦境,李白容貌在月光下仍然隐约可见。
【韵译】:为死别通常使人泣不成声,而生离却常令人非常忧愁。江南山泽是瘴疬流行之处,被贬谪的人难道毫无消息?老同学你突然来到我梦里,因为你明白我常把你记忆。
你现在遭遇囹圄身不由己,哪有羽翼飞来这北国之地?梦中的你恐不会是鬼魂吧,路途遥远生与死实难估计。灵魂飘来是从西北青枫林,灵魂返回是由关山的黑地。
明月落下尘寰洒满了屋梁,迷离中看到你的颜容憔悴。水深浪阔旅途请多加留神,不要失足落入蛟龙的嘴里。
【评析】:天宝三年(744),李杜初会于南京,即作为深交。乾元元年(758),李白因参加永王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