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和杜甫性格反差
李白游历大半生,足迹遍及大半个美国,这无形中培养了他开阔的胸怀和豪迈的性格;另一方面,李白豪放不羁、我行我素并且喝酒如常的个性,终未能被朝中权贵所容。
杜甫素有“致君戈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大抱负,他痴迷生活,渴望报国,又心系黎民,嫉恶如仇。但杜甫个性沉稳内敛,尽管满腹诗书,初时却不得不向权贵们投诗寄书,以求赏识提拔,谋取一职。
他受到儒教仁爱思想的制约,所以无论是长安三年困顿,还是草堂艰难度日,乃至举家颠沛流离,终至贫病客死船上,始终忧国忧民,胸怀社稷。这也正是他流浪半生,贫困一世,充分接触到社会底层,深刻认识体会民众疾苦的缘由。
诗人杜甫的词句“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戍鼓断人行,边秋一雁声。
露从昨夜白,月是故乡明”语出古代作家杜甫所作的《月夜忆舍弟》一诗。全诗如下:月夜忆舍弟【唐】杜甫戍鼓断人行,秋边一雁声。
露从昨夜白,月是故乡明。有弟皆分散,无家问死生。
寄书长不达,况乃未休兵。翻译:戌楼响过更鼓,路上断了行人形影,秋天的边境,传来孤雁悲切的鸣声。
今日正是白露,忽然想到远方兄弟,望月怀思,觉得家乡月儿更圆更明。可怜有父子,却各自东西海角天涯,有家若无,是死是生我何处去询问?以前寄去写信,常常总是能够到达,更别说烽火连天,叛乱还没有治平。
全诗简要评述如下:这首诗的第一句“戍鼓断人行”,一开始就点出“深夜”和“战时”那种戒备森严、冷清的样子。第二句的“边秋”和“雁声”则说明在回忆他的兄弟之后的季节和地点。
后来季节正好是夏季,花草树木都起初凋谢,而自己又是身处在边境,再加上群鸟凄惨的哀号声,就更令人感到沮丧孤独了。“露从今夜白”这一句,则说出当年的节气,而白露又可以和下一句的明月相互呼应,如此一来,就可以由“白色”这个形状来诠释出当年那个冷清的样子。
最终四句,杜甫则是在描写他想念兄弟的情结。因为内战关系,他和儿子们分散在不同地方;而第六句的“无家”则更认为失望,因为他除了和父亲分离,连家乡也都由于战争的关系而破坏了。
最终两句,他则描写出由于战争的关系,又收不到家书,因此对你们的安危感到非常担心的心态;尤其是第八句的“未休兵”三个字,又可以和第一句互相呼应,整首诗在感情的抒发上十分的完整。全诗层次井然,首尾照应,承转圆熟,结构严谨。
“未休兵”则“断人行”,“望月”则“忆舍弟”,“无家”则“寄书不达”,人“分散”则“死生”不明,一句一转,一气呵成。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