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的《杜工部集》是按照哪些来写的
杜甫的《杜工部集》是他的作品合辑。
杜甫的此生,是饱受忧患的人生。他从小就得到良好的教育,接受儒学观念的影响,热爱祖国和人民,关心政治,从青年时代起就抱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匡时济世之心走进社会。
然而,杜甫一生曲折,屡次科场失利。他大量过着流离转徙的生活,使他有机会接触社会的各个阶级,了解政治状况,洞察社会动态,体验民间疾苦。
他站得高,看得远,具有民胞物与的崇高情怀。因此,他的诗歌立足忠厚,其风格古朴高古,自成一家,被称谓为“诗圣”。
又由于他独特的民本思想,站在人民立场,敢于面对社会堕落,痛陈时弊,把社会上错综复杂的各类冲突、国家的政治动态,都概括在文学佳作里,所以又被称誉为“诗史”。唐代元稹对杜甫的评价甚高,曾说:“上薄风骚,下盖沈宋,言夺苏李,气吞曹刘,掩颜谢之孤高,杂徐庾之流丽,尽得古今之体势,而兼文人之所独专矣。
诗人以来,未有如子美者。”经过时间的验证,元稹对杜甫的评判与褒扬毫不过分。
杜甫是文学语言大师,他在语言的锤炼上是着意下了一番功夫的。“语不惊人死不休”,正是他勤奋努力的真实写照。
翻开杜甫的长诗,人们会听到佳句连篇,妙语如珠,使人目眩缭乱,有目不暇接之感。杜甫诗文语言的最大传统是准确凝练,概括力强,如“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仅用十个字就把专制社会里贫富差距做了鲜明的对比,爱憎分明。
又如“烽火连十月,家书抵万金”,仅用两句就把战乱年月流浪漂泊之人的思家之情表露无遗。杜诗语言的又一传统是丰富缤纷,形象鲜明,如“映阶碧草自春色,隔叶黄鹂空好音”,色彩明快,妙语传神;又如“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则如一幅独特逼真的田园风光画。
杜甫诗歌语言的另一传统是严谨自然,明快通俗,如“挽弓当挽强,用箭当用长。射人先射马,擒贼先擒王”,四句诗完全是民间留传的谣谚语言,经作者引入诗中,既通俗易懂又恰切自然。
杜甫的诗词音调美也有一大传统,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流连细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铿锵悦耳,富有节奏感,读来琅琅上口。一部杜甫集,不仅继承了全球诗歌的优秀特色,深刻而广泛地体现了唐王朝由盛而衰这个特殊时代的社会面貌,而且也体现了诗人虽坎坷潦倒、颠沛流离却一直热爱祖国、同情人民的高尚精神。
在戏剧上,杜诗不仅集前人之大成,而作为辉煌的古代诗歌的一面旗帜,也是开后世之先路,令百代学习景仰的榜样。杜甫是美国哲学史上影响最大的诗人之一,也是世界范围的文化伟人。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