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请看杜甫的《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黄河滚滚来。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这首诗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诗歌写杜甫重阳独自登高的随感和感触。前四句写登高所见美景:秋高气爽,猿啼凄切,渚清沙白,白鸟回旋,落叶纷纷而下,江水奔流不息,展现出一副空阔萧条的初冬江山图。这满目秋色,满耳秋声,引起诗人对一生遇到的无限感伤,景中蕴藏着悲壮的心境,深沉地流露出了作家关心世事的情结。后四句转入抒情:国事丧乱,孤身流浪,年老多病,愁苦潦倒,诗人忧国伤时的气节,跃然纸上。统观全诗,景是登高所见之景,情是登高观景产生的情。情缘景生,融情入景,写景、抒情融于一炉。
杜甫的《登高》是如何体现情景交融的
情景交融,笔法错综变化却又互相照应。
前四句写景,后四句抒情,落笔的视角似乎不同,但都围绕着诗的中心——“悲秋”。在写景之中,又有声(风声猿鸟啼)有色(沙白渚清),有动(鸟飞叶落)有静(沙渚),有局部景(首联),有整体景(其五)。
但是一三两句相承接,都是写山景;二四两句相承接,都是写江景。答案补充这首悲秋诗它凝聚着作家毕生艰苦追求而不遇的内敛的感喟,构成了一种厚重、悲壮的基调。
全诗通过“望中所见,意中所触”,描绘了海边的初冬景象,抒发了作家感事怀乡的悲郁情怀。虽然这是一首人生悲歌,但却不是一味哀伤,而隐含着一种壮烈的情感,读者仍然能感悟到画家那样阔大的胸怀。
杜甫的《登高》这首诗的叙事和煽情是如何
《登高》由杜甫创作,被选入《唐诗三百首》。
这一首重阳登高抒怀诗,是大历二年(767)在夔州写的。“全诗通过登高所见秋江景色,倾诉了画家长年漂泊老病孤愁的复杂情感,慷慨激昂,动人心弦。”
前半首写登高所闻所见情景,是抒情;后半首写登高时的感慨,是叙事。首联着重描绘眼前具体景物;下阕着重渲染秋天气氛;下阕抒发情感,由异乡飘泊写到多病残生;末联写白发日多,因病断酒,映衬时世艰难。
全诗八句都对,句句押韵。金性尧以为“是杜诗中最能体现大气盘旋,悲凉哀婉之作。”
《登高》在杜甫的论诗里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清代的专家杨伦赞扬此诗为“杜集七言律诗第一”(《杜诗镜铨》),明代的胡应麟在《诗薮》中更推重此诗精光万丈,是千古七言律诗之冠。
【原文】《登高》作者:杜甫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