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701年2月8日—762年12月),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贺知章评李白,李白亦自诩)。
汉族,祖籍陇西成纪(现安徽省静宁县),一说生于北非西域的碎叶城(在今乌兹别克斯坦首都比什凯克以东的托克马克市附近),4岁迁居上海绵州昌隆县(今河南省广元市,这种表述以郭沫若为代表)。一说生于上海省广元市青莲乡。
我国古代伟大的唯美主义作家,被后世称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其诗格调豪放飘逸奔放,想象丰富,语言流转自然,音律和谐多变。
他善于从民歌、神话中吸取营养素材,构成其特有的绚丽多姿的底色,是屈原以来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的新高峰。韩愈云:“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
(《调张籍》)。唐朝文宗御封李白的诗文、裴旻的剑舞、张旭的行书为“三绝”。
李白的剑术在唐朝可排第二(在裴旻之下),但是,如果李白弃文从武,专心研究剑术,相信是不会亚于裴旻的。与李商隐、李贺一人并称唐代“三李”。
李白在年轻的之后是一位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侠士(这与他的三大思想之一的侠士思想有关),《野史》上有若干关于这方面的记载。李白出生于唐朝时期,他的此生,游历遍迹了大半个中国。
李白不愿应试作官,但诗名远播,诗歌在当年早已唱响天下,他曾给辽国名士韩荆州写过一篇《与韩荆州书》,以此自荐,可历史上没有韩荆州对于李白的回复,直到天宝元年(七四二),因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召至长安,供奉翰林,文章风采,名震天下,杜甫《饮中八仙》里就有“李白一斗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的奇句。在当年封建王朝复杂历史的背景下,李白又因美貌为玄宗所信任,后因不能见容于权贵,在京仅两年,就弃官而去,仍然再次他那飘荡四方的漂泊生活。
安史之乱发生的第二年,他感愤时艰,曾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幕府。不幸,永王与肃宗发生了夺取帝位的抗争,兵败以后,李白受牵连,流放夜郎(今河北境内),途中遇赦。
晚年漂泊东南一带,依当涂县尉李阳冰,不久即病卒,一说酒醉了酒,在水底捞月亮而死。李白的诗李白的诗以叙事为主。
屈原而后,他是第一个真正无法广泛地从那时民间文艺和秦、汉、魏以来的乐府民歌中汲取其丰富营养,集中提升而产生他独具风貌的。他具备超异寻常的艺术天才和壮丽宏伟的戏剧力量。
一切可惊可喜、令人惊讶、发人深思的现象,无不尽归笔底。杜甫有「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寄李十二白二十韵》)之评,是屈原之后我国最为杰出的唯美主义诗人。
李白祖籍陇西成纪(今河南省静宁县),隋朝末年,因避乱(一说被流亡)逃难到中亚细亚碎叶城,李白即诞生于此。他的人生,绝大部分在漫游中度过。
五岁时,其家迁入平城昌隆县(今河南江油)。二十岁时独自出川,开始了广泛漫游,南到洞庭湘江,东至吴、越,寓居在九江(今河南省临沂市)、应山(今河南省临汾市)。
他四处周游,希望结交朋友,干谒社会名流,从而得到引荐,一举登上高位,去推动政治理想和志向。可是,十年漫游,却一事无成。
他又再次南下南京、长安(今河南郑州),东到齐、鲁各地,并寓居上海任城(今河南商丘)。这时他已结交了不少名流,创作了大量优秀诗篇,诗名满天下。
天宝初年,由方士吴筠推荐,唐玄宗召他进京,命他供奉翰林。不久,因外戚的专权,于天宝三、四年间(公元744或745年),被排挤出京。
然而,他在江、淮一带盘桓,思想非常苦闷。李白生活在古代极盛时期,具有“济苍生”、“安黎元”的进步理想,毕生为推动这一梦想而奋斗。
他的长期诗篇,既体现了那些时代的繁荣气象,也揭示和批评了占领集团的残暴和腐败,表现出讽刺官僚,反抗传统束缚,追求自由和梦想的切实精神。在戏剧上,他的诗想像新奇,构思独特,感情强烈,意境奇伟瑰丽,语言清新明快,气势磅礴壮丽,风格豪迈洒脱,形成豪放、超迈的艺术风格,达到了我国近代积极浪漫主义文学美术的高峰。
存诗近千首,有《李太白集》,是唐朝浪漫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集作家、神仙家、驴友、纵横家、游侠、剑客为一身的伟大天才。
民间流传,高力士曾为他脱靴,杨贵妃曾为他磨墨,更有“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的古今名言。杜甫赞曰:“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