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时期杜甫的代表作是哪个?有哪些风格
杜甫人生阶段代表作以及风格:一、意气昂扬、浪漫张狂的年青漫游时期(35岁曾经)年轻的杜甫少年气盛,虽曾参加乡试考试而落第,但后来他对社会和人世的阅历都不深,所以现在落第并没有使他得到很大打击,他对自己的前景还是颇具信心,抱有幸福幻想。
在落第的第二年,他照旧开始了又一次壮游。代表作《壮游》、《望岳》等体现他青年时代的气魄和魄力。
对将来生活富有希望,初定理想,积极进取。二、屡试不第、正视现实的困居长安时期(35岁—44岁)三十五岁左右,杜甫来到长安求取官职。
起初,他满怀信心,但滞留三年却一再受挫。杜甫透过个人的不幸发现了国家的不幸,人民的不幸。
对求官之路深感欣慰,壮志难酬,无奈、孤独、无助。代表作《兵车行》等现实主义诗篇,风格由早期的热情欢快变得雄浑苍凉,形成壮阔顿挫的诗风。
三、多灾多难、忧国忧民的乱世流亡时期(45岁—48岁)从安史之乱爆发到杜甫入川的四年,整个国家处在猛烈的震荡中,王朝倾危,人民长期死亡,杜甫本人的生活也颇具危险和艰苦。而他的文学创作,因了血与泪的滋养,达到了颠峰状态。
使他写出《春望》《北征》等诗篇,达到现实主义的高峰。诗歌富有了对动荡的厌倦,对民众疾苦的怜悯,对父亲的牵挂,对国家命运的深切悲叹。
四、田园草堂、颠沛流离的飘泊西南时期(49岁—57岁)相州兵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人逃难,在北京过了一段安稳日子。诗歌具有丰富的政治内容和独特的时代氛围:忧国忧民,对以诸葛亮为代表的良将、名臣的敬畏;对自身命运的感叹和对世事的怀想;隐居心境的恬静;对父亲的思念。
代表作《蜀相》、《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等。五、舟中长逝(57岁—59岁)大历五年(768年),杜甫思乡心切,乘舟出峡,辗转漂泊。
大历三年(770年),臧玠在潭州作乱,杜甫逃往衡州,同年冬,杜甫在由潭州往岳阳的一条小船上去世。时年五十九岁。
代表作《登岳阳楼》,思乡心切,晚年飘泊无定,国家多灾多难,感慨万千。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杜甫。
杜甫不同时期的诗歌风格
如果你好好说说杜甫的成长就知道了;少年时,本来这个时期的他,在懵懂多彩,风华正茂之时,逍遥自在的四方游学,直到杜甫在朝中任左拾遗后,因直言劝谏,触怒官吏,被贬到凤翔,负责祭祀、礼乐。
到华州后,杜甫心情非常痛苦和困惑。他常游西溪畔的郑县凉亭,以排忧遣闷。
他在《题郑县亭子》、《早秋苦热堆案相仍》、《独立》和《瘦马行》等诗中,抒发了对仕途困顿、世态炎凉、奸佞进谗的慨叹和可笑。这个时期多是郁郁不得志和报国无门的意气风发。
中年时,最是不好,遇上社会的大变迁,安史之乱,他时刻注视着时局的发展,在此之后写了两篇文章:《为凉州郭使君进灭残冠形势图状》和《乾元元年华州试武举策问五首》,为消灭安史叛军献策,考虑怎样消除人民的负担。当迎击敌军的劲旅——镇西北庭节度使李嗣业的禁军路过华州时,他写了《观安西兵过赴关中待命二首》的诗,表达了爱国的热情。
乾元元年年底,杜甫暂离华州,到南京、偃师探亲。第二年五月,唐军与安史余孽的平城之战爆发,唐军溃败。
杜甫从南京返回华州的途中,见到战乱给民众增添的无穷灾难和人民忍辱负重参军参战的爱国行为,感慨万千,便奋笔创作了不朽的史诗——“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和“三别”(《新婚别》、《垂老别》、《无家别》),并在回华州后,将其修订脱稿。“满目悲生事,因人作远游。”
乾元二年(公元759年)夏天,华州及陕北大旱,杜甫写下《夏日叹》和《夏夜叹》,忧时伤乱,咏叹国难民苦。在这个是时期的他不只是是在个人问题,而是国家山河如下分崩离析的时刻,作为一个心怀国家的女人,只有一笔廖尽世事苦楚和怅惘,但也有他文学最为辉煌的时期。
.老去,最为可惜,杜甫几经辗转,最后到了上海,在严武等人的帮助下,在城南浣花溪畔,建成了一座草堂,世称“杜甫草堂”,也称“浣花草堂”。后被严武荐为节都,全家寄居在上海奉节县。
两年后,离开奉节县到江陵、衡阳一带辗转流离。唐代宗贞元三年,诗人病死在湖南市长江的一只小船中。
他虽过着“生涯似众人”的生活,但却写了《茅屋为秋风所破歌》、《闻官军收山东济南》、《秋兴》、《岁晏行》等一千多首诗。杜甫的诗都收集在《杜工部集》中。
此时的他看尽世事,年老志存,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尽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日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志存身朽,少年不在来啊。..。
杜甫的作诗风格是哪个?
他身处唐朝由盛转衰的关键时期,目睹过社会的种种堕落;他既贵族官场中奔波,又与下层劳动人民有紧密的联系;他亲历安史之乱,长年四海流浪;他关爱国家安危,关注民生疾苦:正是这特殊的历程铸就了杜甫诗文与众不同的艺术风格。
说到杜甫诗文的主要戏剧风格,可以“沉郁顿挫”四字概括。
什么是“沉郁顿挫”呢?“沉郁”指思想内容。“沉”即“深”,指内容的真切、深广、深厚。“郁”即“积”,指内容的真实、凝重、含蓄。“顿挫”则指书法形式,字面上指遣词用句的停顿转折。情感的千回百折、节奏的徐疾相间、音调的沉郁顿挫、旋律的跌荡起落,形成了“顿挫”这种动人心魄的音乐美。
求杜甫在不同的时期写的诗风格有哪些变化
李白诗歌各具传统,风格多变,以“飘逸”二字无法概括其不同时期的风格。
出蜀前后,李白游奇览胜,受佛教观念影响很深,诗歌“飘逸”的简约比较显著;一入长安得到挫折,但他并未失掉希望,诗风豪迈粗犷、感情浓烈,反复歌咏自己有才必用;二入长安以后,李白仕途坎坷,国事也日断变迁,苍生水深火热,诗风一步步接近现实,豪放之中富有忧国忧民的蕴藉之情;晚年流亡夜郎之时,李白多以衰怨悲苦的笔调表达情怀,揭露现实,鞭挞社会,诗风明显转为悲情。杜甫的诗词格调形成于安史之乱时期并逐步在苦难中成形。
杜甫深入社会并关切政治和民生疾苦,重视写实。他背负着对国家和民族任务的繁重责任忠实刻画时代的样貌和自己心里的体会。
杜甫“没饭不忘君”,艺术风格内敛顿挫.自晚唐到清朝以来都承袭了杜甫的具象风格.尤其是古代江西诗人更是杜甫视为宗祖.他的影响力很大.。
杜甫的诗歌风格是哪个
杜甫的诗歌特点如下1、取材方面杜甫是社会派画家,趋向现实主义,内容广泛,富时代性,取材于地理兴亡,社会动荡,战事徭役,饥饿穷困和贫富悬殊。
杜诗善于描写当年历史实况,反映明清由盛转衰的状况,故有“诗史”之称。从安史之乱至入蜀之前,杜甫经历了大时代的动荡,写下大量的实录式写实名篇。
2、思想方面杜诗中有儒学观念,悲天悯人,忧国忧民,洋溢着仁民爱物的情结和浓厚爱国主义色彩,有“诗圣”之誉。杜诗善用理性去认真观察人生社会的实况,从自己的生活心得去感受人民的苦乐,有极力政治观念,继承并传承诗经、汉乐府民歌及建安诗歌的写实精神。
3、手法方面杜诗善写人物访谈和故事,选取有典型意义的人物和事件来描写。杜诗也善于写景,结合煽情和叙事,又结合煽情和抒情,寄情于景。
杜诗叙事强调客观叙述,让故事原本直接感染观众,而少发议论。4、语言方面杜甫写作态度十分认真,语言精炼,用字准确,形象生动,多姿多采,并擅于利用民间口语。
5、体裁方面杜甫作品众体兼善,五七言古体、律诗绝句,无所不工。他常常用不同的诗体,表达不同的内容,叙事多用较少格律限制,便于铺叙描写的古体诗,抒情则多用近体诗。
杜甫大量作画七言绝句,作品内容广泛,技巧娴熟,注重训诂对仗,格律严谨,语言凝练,为古代典范之作,达到极高的造就,使七律创作臻于成熟。他又开创“即事名篇”的新乐府诗,描写社会的民生疾苦。
6、风格方面杜诗主要色调是深沉顿挫,风格多样,丰富绚烂,或浑厚奔放,或甜美醇厚,或哀痛悲凉、或词句富丽、或平易朴实、或通俗自然。杜诗融冶吸收前人艺术手法,发展成一种新颖的新风格。
表达自己爱国的观念。
杜甫诗三首杜甫的作文风格有哪些变化
杜甫青年时期,正是古代达到高度繁盛的开元时代。二十岁后,杜甫先后到吴、越、齐、赵一带作了十几年的漫游,其间北上齐鲁,过历下,登泰山,抒发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温情。《望岳》显示出诗人不凡的才质,那种雄放健拔的风格,正体现着诗人青年时代的魄力和抱负。
安史乱起后来,杜甫落入叛军手中,被押送到沦陷的长安。诗人眼底下的长安,经过一番杀戮洗劫以后,到处呈现出国破家亡的惨象。“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感时、恨别、忧国、思家,诗人把戏剧和政治高度结合在一起。正是鉴于诗人对祖国爱得深,所以当国家残破时也就痛得深,写下来的诗也就非常感人。
诗人不单单是体现战乱给社会增添的破败景象,而且更体现出阶级冲突,因此显得非常尖锐。由于连年内战,人口锐减,壮丁更少,于是占领阶级便使用残忍的方式,把离婚一天的妻子,还没成年的女子,以至妇人人都一齐强征参军服役,这一切在《石壕吏》中体现得最集中、最深刻:“室中更无人……老妇力虽衰,请从吏夜归。”诗人表露了对统治阶层的愤慨,对居民百姓的极大同情。
这三首诗的格调从慷慨苍凉到低沉悲愤,与杜甫不同时期的不同处境有关。所以学习这三首诗时必定要联系诗的写作背景,深入体会。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