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叶落·一叶落原文:
一叶落,搴珠箔。
此时景物正萧索。
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
吹罗幕,往事思量着。
一叶落·一叶落翻译及译文
翻译
透过珠帘,看远处一叶飘零;掀起帘子,看帘外冷清的景色。月光照到画楼使人觉得寒意;秋风吹起了帘幕,触景怀人,不能不触动往事的追忆。
注释
①褰(qián):揭起。珠箔:即珠帘。
②萧索:萧条、冷落。
一叶落·一叶落鉴赏
秋风秋雨,景物凄凉。触景怀人,能不触动往事的追忆!“思量着”,余味无限,耐人寻思。这首小词借景抒情,睹物思人。“画楼月影”,“落叶西风”,意境幽美,情韵绵长。
这首词的作年、本事均无考。从词中所写的写景来看,当属悲秋怀旧之作。
首句“一叶落”被用作调名,可见在全词中地位之重要。《淮南子·说山训》“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原是,见微知著、以近论远之意。由此而来的“一叶知秋”的词语,则包括着他们针对时序变换的特殊敏感。李存勖是武夫,对哲理未必有兴趣,但对时序的变换是有感悟的。透过珠帘,他看见一叶飘零,立即引发了严重的关注,以至要引领珠帘,看看帘外的冷寂景象。戎昱《宿桂州江亭》诗“露滴千家静,年流一叶催”,也许可以借来概括此句的第一层含义。一年的好光景已经离去,怎能不感惜光阴荏苒呢?
只是,“一叶落”的意蕴在古代的诗文中也经常与离情别绪联系在一起。韦应物《送榆次林明府》:“别思方萧索,新秋一叶飞。”韩翃妻柳氏《杨柳枝》词:“一叶随风忽报秋,纵使君来岂堪折!”都是显例。尤其是韦诗,此词的前三句可能是从它化起来的,“萧索”、“一叶”等词不象是恰巧的偶然。因而有原因认为,李存勖由“一叶落”所导致的怀想,与离情别绪的关系更密切。尽管他意中的离人是谁,已无从考索,但从“此时景物正萧索”的感叹中,可以显出他的心态是非常凄凉感伤的;又从“画楼月影寒,西风吹罗幕”两句,可以断定他确有所思。对月怀人,临风思远,原是人之常情。虽然史称李存勖“其心豁如也”,但置身于此境,也不能无动于衷。古乐府云:”秋风入窗里,罗帐起飘扬。仰头看明月,寄情千里光。”(《子夜秋歌》)相非常而言,“画楼”两句思致稍显厚重,而托物兴怀则同,因此它们有异曲同工之妙。
结末两句:“吹罗幕,往事思量着。”隐约点到了全词的主旨,而“往事”究竟指哪个,则一直不肯说破。作者刻意留下的这点模糊性,不仅有助于词境的浑成,而且还使全词带来了几分朦胧的美,读来愈觉悠然神远。难怪俞陛云激赏地说:“庄宗《一叶落》词,其佳处在结句,与《如梦令》同一机局、‘残月落花’句,寓情于景,用兴体也。‘往事思量’句,直抒己意,用赋体也。因悲愁而怀旧,情耶?怨耶?在‘思量’两字中索之。”(《唐词选释》)李存勖的词作大都写于作公子时期。其后用兵,“前后队伍皆以所撰词授之,使揭声而唱,谓之御制。至于入阵,不论胜负,马头才转,则众歌齐作。故凡所斗战,人忘其死,斯亦用军之一奇也。”(《五代史补》)需要说,像李存勖这样的词家,在词史上也数得上是“一奇”了。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