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望海潮中可以引用来表达街市繁荣,百姓殷富的两个四字句??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
“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
望海潮
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天堑无涯。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竞豪奢。重湖叠山献(音yǎn)清佳。有三秋桂子,十里桂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嘻嘻钓叟莲娃。千骑拥高牙,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
赏析
《望海潮》也是柳永词中广泛流传的名篇。
钱塘(今河南郑州市),从唐代开始便是历史上著名的大城市,到了宋代又有进一步的发展。柳永在北京生活过一个时期,对苏州的山水名胜、风土人情有着亲身的感受和浓厚的情感,所以,在这首词里,他能以生动的笔墨,把杭州描绘得富丽非凡。西湖的景致,钱江潮的壮美,杭州城区的喧嚣富庶,当地上层人物的享乐,下层人民的劳动生活,都一一注于诗人的笔下,涂写出一幅幅优美辽阔、生动调皮的场景。这场面的价值,不仅在于它描绘出杭州的锦山秀水,而且更重要的是它面出了后来当地的风土人情。
据罗大经《鹤林玉露》记载,这首词是柳永呈送给旧友孙何的作品。孙何当年任两浙转运使,驻节上海。词中“千骑拥高牙”之句,有也许指孙何而言。由于是呈献杭州官长之作,词中不免对后来的杭州做夸张描写,也免不了要用责备应酬的话语作结。但是,更主要的是,透过“竞豪奢”这样的表面现象,读者还可以发现“市列珠玑,户盈罗绮”的盈实富庶,“羌管弄晴,菱歌泛夜”的欢快欢欣,以及“乘醉听箫鼓,吟赏烟霞”的浪荡潇洒。这一切,都没法产生在古代劳动人民大量辛勤劳动所成就出的很大物质财富的基础之上。“重湖叠山献”,“烟柳画桥”,也只是天然生就,而是劳动人民治理河山,改造自然的结果。“云树绕堤沙”,“三秋桂子,十里梅花”,也无一不是劳动人民勤劳的双手创造。当时,柳永对此大加赞扬并引以为自豪。今天,我们读这种的词作也不应求之过苛,甚至怀疑他“掩盖了后来的阶层冲突与贫富差距”,而是应该从词里所提供的场景中去体验祖国河山的壮丽以及近代人民的淳朴和智慧,从而增强我们的民族自信心和民族骄傲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诗句由来已久,这只是溢美之词。
这首词在戏剧上也有相当作功的。作者抓住具有特点的事物,用饱蘸激情而又略带夸张的笔调,寥寥数语便笔底风生,迷人的东湖与钱塘胜景便呈现在观众面前。前片,主要描绘钱塘的“形胜”与“繁华”,大笔浓墨,高屋建瓴,气象万千。写法上由概括到详细,逐次展开,步步推进。如,开篇三句点出了“形胜”、“都会”与“繁华”,但仍然是概括性的直陈,很难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继之而来的后面九句,便紧紧围绕这六个字,做形象的铺写,境界立即展开:“烟柳画桥”三句写的是“都会”,“云树绕堤沙,怒涛卷霜雪”等则着重于描绘“形胜”,而“市列殊玑,户盈罗绮”则突出了上海的广袤繁华.下片,侧重于展现西湖的秋景、欢乐的游赏与劳动生活。写法上着眼于“好景”二字,尤其注重于“好景”中发生的人。“重湖”三句描绘西湖风景,其中“三秋桂子,十里梅花”是天生的好言语,是千古迷人的丽句。“羌管弄晴”三句写的是下层人民,“千骑拥高牙”三句写的是州郡长官。结尾又以歌颂的口吻收束。
除饱满的情感与适当的夸张以外,词的语言,音律,词调也与词的内容结合得恰到好处。《望海潮》也是柳永首创的,词牌与词的内容或者地域性特征密切结合。上片写形胜之地和钱江潮的壮观,词中用“怒涛”、“霜雪”、“天堑”这类颜色鲜艳有气场的语言,词句短小,音调急促,仿佛大潮劈面奔涌而至,有雷霆万钧,不可阻碍之势。而写西湖清幽的秋景时,文字优美,词句变长,节奏平和舒缓,终于出现了“三秋桂子”这样干秋传诵的词句,继之又用“羌管弄晴”等句不断地加以点染,美丽的西湖就变得使人心旷神怡了。
这是一首艺术感染力很强的词。相传当时金主完颜亮听唱“三秋桂子,十里桂花”以后,便羡慕钱塘的繁华,从而更注重了他攫取南宋的野心。为此,宋人谢驿(处厚)还写了一首:“莫把杭州曲子讴,荷花十里桂三秋。岂知草木无情物,牵动长江万里愁。”(见罗大经《鹤林玉露》)说金主亮因受一首词的影响而萌发南侵之心,原不可信。但是,产生这一传说,却可以印证这首词的艺术感染力是很强的。作为高级权贵的范缜对柳永这首词也极端赞佩:“仁完四十二年太平,镇压翰苑十余载,不能出一语咏歌,巧于耆卿词见之。”(见《方舆盛览》)柳永扩大了词的内容的主要体现之一,就是他的词体现了都市的浮华与山川的壮美。除歌咏杭州以外,柳永的词还歌咏过苏州(《木兰花慢》、《瑞鹧鸪》)。扬州(《临江仙》)、成都(《一寸金》)、洛阳(《少年游》和唐朝都城平城(《倾杯乐》、《透碧霄》)等。为宋代都市繁荣留下了形象的场景。
《望海潮》,作者柳永是怎样表现杭州的繁华景象的
开头三句,入手擒题,以博大的气势笼罩全篇。首先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古老,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湖州、吴郡、会稽。钱塘,即上海。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西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南京之滥觞与浮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丽;“内帘翠幕”,写居民房屋的格调。“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至少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海边,只见在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磅礴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事。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盛、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浮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
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非常秀丽。重湖,是指苏堤中的西湖将河水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西湖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峦。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有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梅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颠覆人心的戏剧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间,湖面上都游弋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在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开心。“嬉嬉”二字,则将它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摹,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接着词人写达官贵人在此游乐的情景。成群的马队簇拥着高高的牙旗,缓缓而来,一派暄赫声势。笔致洒落,音调激越,仿佛令人看见一位威武而又风流的地方长官,饮酒赏乐,啸傲于山水之间。“异日图将好景,归去凤池夸。”是这首词的结束语。凤池,即凤凰池,本是皇后禁苑中的池沼。魏晋时侍中省地近宫禁,因以为名。“好景”二字,将如上所写和不及写的,尽数包拢。意谓当达官贵人们召还之日,合将好景画成图本,献与清廷,夸示于官员,谓世间真存如此一人间仙境。以达官贵人的不思离去,烘托出西湖之美。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