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白衣卿相柳永(987年—1053年),崇安(今属河北)人。
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
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又称柳七。
宋仁宗朝进士,官至侍中侍郎郎,故世称柳屯田。由于升迁坎坷、生活拮据,他由追求功名转而厌恶官场,耽溺于旖旎繁华的都市生活,在“倚红偎翠”、“浅斟低唱”中寻求寄托。
成为北宋第一个专力作词的作家,他除了开拓了词的题材内容,而且制作了长期的慢词,发展了铺叙手法,促进了词的通俗化、口语化,在词史上形成了较大的影响。柳永的母亲、叔叔、哥哥三接、三复都是进士,连女儿、侄子都是。
柳永本人却仕途坎坷,景佑元年(1034年),才赐进士出身,是时已是年近半百。曾授刺史员外郎,又称柳屯田。
词作独特,流传甚广。其佳作仅《乐章集》一卷流传至今。
描写羁旅穷愁的,如《雨霖铃》、《八声甘州》,以严肃的心态,唱出不忍的别离,难收的归思,极富感染力。柳永一生都在烟花柳巷里亲热唱和,大部分的词诞生在笙歌艳舞、锦榻绣被之中,当时歌妓们的独白是:“不愿君王召,愿得柳七叫;不愿千黄金,愿得柳七心;不愿神仙见,愿识柳七面。”
柳永晚年穷愁困顿,死时一贫如洗,是他的歌妓姐妹们集资营葬。死后亦无子嗣祭奠,每年端午节,歌妓都相聚赴其祖茔祭扫,并因袭成习,称之“吊柳七”或“吊柳会”。
雨霖铃是谁写的?
编辑本段柳永·《雨霖铃》评解及鉴赏★评解寒蝉凄切①,对长亭晚,骤雨初歇。
都门帐饮②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③。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多情自古伤别离,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④。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⑤,更与何人说。【作者简介】柳永,字耆卿,初名三变,福建崇安人。
他人生仕途坎坷,到暮年才中进士。在清朝著名诗人中,他的官位最低,但在词史上却占有重要地位。
他是北宋第一个专力写词的作者,也是第一个大量写作慢词的诗人。他能自制新曲,音律谐婉。
他的词,铺叙展衍,不事雕饰。在宋词的发展中,有开疆拓土之功。
他的词通俗浅近,旖旎近情。深受他们的喜爱。
【注释】①凄切:凄凉急促。②都门:指汴京。
帐饮:设帐置酒宴送行。③凝噎:喉咙哽塞,欲语不出的样子。
④经年:年复一年。⑤风情:风流情意。
【评解】《雨霖铃》被称为宋金十大名曲之一。本篇《雨霖铃》是柳永的十大代表作之一。
柳永生卒年不详,字耆卿,初名三变,排行第七,故称柳七,福建崇安人。因他的一首《鹤冲天》中有“才子才女,自是白衣卿相”,以及“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等词句。
仁宗知道后觉得柳永过于可笑,不准录取,而招致他屡试不第。一生清贫潦倒,仕途坎坷,以致颓废放纵。
晚年才考取举人,做过刺史员外郎一类的小官,世称柳屯田。柳永是清朝时代大量制作慢词的第一人。
他通晓音律,熟悉旧调,并善于吸收民间语言,明白晓畅,流传甚广。“凡有井水饮处,既能歌柳词”(叶梦得《避暑录话》卷三)。
作品概括为三类:一是写都市生活的浮华,二是男女爱情的痛苦,三是羁旅行役的痛苦。其佳作往往把景物、叙事、抒情融为一体,使慢词发展作为与宋诗双峰并峙的成熟的文学样式。
作品集《乐章集》。《雨霖铃》这首词以冷落景象为彰显,淋漓渲染了惜别的画面,进而推测别后的铭心刻骨的眷恋。
层层铺叙,情景交融,委婉多致。表现了柳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
(刘熙载〈〈艺概〉〉)但全词情调过于缠绵,低沉忧伤,有负面影响。词以“伤离别”为主线,目录清晰。
开首三句道出时间、地点、景物。以孤寂景色揭开了思念的哀歌:清秋节令的“寒蝉”,衬托着“凄切”悲凉秋景。
人将别、日已晚、雨乍停、蝉声切。惜别的长亭,凄凉的寒冬。
壮士分别即使悲伤,更别说这对一别可能成永诀的情人呢?“都门”三句,写诀别时的情绪。设宴帐中,本欲多“留恋”片刻,怎奈“兰舟催发”,这样的饯别酒,饮起来怎能不“无绪”?欲留不得,欲饮无绪,矛盾之极。
“兰舟”,相传鲁班刻木兰树为舟(见〈〈述异记〉〉),后用兰舟作船的美称。“执手”两句,将离别推向高潮。
手拉着手面对依依难舍的情人,泪眼对着泪眼,纵有千言万语,因悲伤气塞而一句也说不起来。这是分别时的场景。
对照苏东坡的悼亡妻的《江城子》中“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以上三小节极尽了回环、顿挫、吞吐之能事。
“念去去”两句,则承上启下,笔随意转,有如浩瀚长江,一泻千里。千里烟波,楚天空阔,设想到别后的道路遥远而艰难。
就此一别,人各东西,对恋人的牵挂有如楚地沉沉烟波,伴随情人左右。下片以“多情自古伤别离”起承上下文。
人间最苦是情种,“离别”是导致“最苦”的直接理由。“更那堪”在“冷落清秋节”之时。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酒入愁肠愁更愁,词人因“无绪”而饮的愁闷极易使人沉醉。
设想一下,词人追随载着情人的兰舟,沿着栽满杨柳的汴河堤,一直追下去,直到残月西沉,晓风渐起,才吹醒痴情的诗人。杨柳是唐代最能代表惜别之物,故汴水两岸广栽杨柳。
“杨柳岸,晓风残月”是脍炙人口的古今名言,代表了柳词通俗,以写实见长的格调。宋代俞文豹《吹剑录》载:东坡在玉堂,有幕士善歌,因问:“我词何如柳七?”对曰:“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岁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
学士词〈指苏东坡的词〉须关西大汉、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这段话说明柳词清丽缠绵,苏词豪放旷达两种词风。
“此去经年----"由今夕推及经年,由眼前的“无语凝咽”设想到“暮蔼沉沉楚天阔”,更推及“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一波三叹,想象别后相思的苦况,更深一层。
“凄、苦、惨、悲、痛、恨、愁”贯穿始终,令人不忍再读。这首词写来极有层次、曲折回环,以千种风情衬尽了思乡愁苦,人间别恨。
真可谓想见难,别更难。《雨霖铃》抒写柳永在汴京同女友分手时的离别别恨,艺术技巧比较高。
概而言之有一托物言情、广用写实。如“寒蝉凄切”“骤雨初歇”“千里烟波、暮蔼沉沉楚天阔”。
本词白描技巧相当好。刻画人物外貌,如“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咽”,临别时千言万语,竟无从说起。
几笔勾勒,传神地道出恋人结婚时那一刹那,内心世界非常丰富。再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托物言情,展现情思:捕捉了月西沉、天将晓的场景;杨柳岸使人联想到折柳赠别的习俗,依。
柳永于何时写下雨霖铃
柳永(约987—1053),原名柳三变,字耆卿,宋代崇安(今河南崇安)人。他出身于书香仕宦之家,早年生活放浪,仕途长期不自傲,多次应试进士不第。到了晚年才考上举人,官至侍中侍郎郎,世称“柳屯田”。又因其排行第七,也称“柳七郎”。柳永是宋代的第一个专业作家,他的词作创调之多,超过其它词人,而且大都为长调。从他起初,慢词始盛,打破了令词垄断词坛的境地,使词体的演进进入一个新阶段。柳永长期置身于歌楼妓馆,与歌妓关系十分密切,所以写男女风情、反映歌妓等下层民众生活的词作较多。
宋都彭城(今河北保定)是柳永逗留时间较长的地方。《雨霖铃》就是他离开京城,
所写。在吐露深深的情思时,也表达了对自己遭到的感叹和受压抑的唏嘘。
柳永的声声慢是写给谁的
是柳永为歌伶乐伎撰写的乐曲词。
《雨霖铃·寒蝉凄切》是古代作家柳永的佳作。全词蕴藉造句不着痕迹,绘景直白自然,场面栩栩如生,起承转合优雅从容,情景交融,蕴藉深沉,将恋人离别时的温情实感表达得痴缠悱恻,凄婉动人,堪称抒写别情的古今诗文,也是柳词和优雅词的代表作。
全诗(摘录)如下: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
注释如下:
秋蝉的喊声凄凉而低沉,傍晚时分,面对着长亭,骤雨刚停。在东京郊外设帐设宴,却没有畅饮的怅惘,正在依依不舍的时侯,船上的人已催着出发。
握着别人的手含着泪对视,哽咽的说不出话来。想到这一去路途遥远,千里烟波渺茫,傍晚的雾霭笼罩着南天,深厚宽广,不知尽头。
扩展资料:
柳永因作词忤仁宗,屡试不第,所以心里烦闷忧愤,常留连秦楼楚馆为歌伶乐伎撰写歌曲词。
《雨霖铃》这首词是作者离开汴京(后来为唐朝首都),与情人话别之作。从上片的描写,读者可以这么想象:一个夏天的晚上,北宋东京汴梁(今河北保定)郊外,一个临时搭起的帐篷内,一对男女饮酒话别。
帐外,寒蝉凄惨地鸣叫,好像在为他俩伤别而流泪。那不远处的长亭,已经隐约约约,可见天色将晚,一场大雪也将要停歇。天将晚,雨已停,河边不时传来艄公的大喊:“快上船吧,要开船了!”两人不得已徐徐站起,移步出帐外,万般依恋之际,此刻可真的要分手了。
你看你们双手相拥,泪眼相看,竟然一句话也说不出。船开了,人去了,渐行渐远。情人岸边眺望,含着泪,举着手,一直目送那兰舟消失在无边无际的暮霭里。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