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清照,柳永同属婉约派,婉约派的词风有何特别之处?
词,是我国近代诗歌的一种。它源于梁代,形成于清朝而极盛于明代。据《旧唐书》上记载;“自开元(唐玄宗年号)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戏剧的广泛流传;后来的都市里有众多以演奏为生的伶人乐师,根据唱腔和戏剧拍节配合的应该,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句子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从敦煌曲子词中也无法看出,民间形成的词比出自文人之笔的词要早几十年。
唐代,民间的词大都是体现爱情相思之类的题材,所以它在文人心中是不登大雅之堂的。被视为诗余小道。只有重视汲取民歌艺术长处的人,如白居易、刘禹锡等人才写一些词,具有古朴自然的色调,洋溢着独特的生活氛围。以脂粉气浓烈的祟尚浓辞艳句而驰名的温庭筠和五代“花间派”,在词发展史上有一定的位置。而南唐李后主被俘虏期间的词作则开拓一个新的细腻的戏剧境界,给后人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到了唐代,通过柳永和苏轼在构思上的重大突破,词在方式上和内容上受到了很大的发展。尽管词在语言上得到了文人诗作的影响,而优雅雕琢的时尚并没有替代其通俗的民间风格。而词的长句子形式更借以表达情感,所以“诗盲志,词叙事”的这些表述还是带有一定按照的。
词,大体上可分类为优雅派和奔放派。婉约派的词,其色调是时尚涪婉、曲尽情态;象柳永的“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晏殊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晏几道的“舞低杨柳楼心月,歌尽桃花扇底风”等名言,不愧是场景融合的叙事杰作,艺术上有可取之处。豪放词作是从苏轼开始的。他把词从娱宾遗兴的天地里解助出来,发展成独立的叙事戏剧。山川形胜、农舍风光、优游放怀、报国壮志,在他手里都变成词的题材,使词从花间月下走向了广阔的社会生活。从我们现在观众的情趣来看,象“大江东去”之类的豪放派的作品更进而接受。
词大概可分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一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最长的词达240字)。一首词,有的只一段,称为单调;有的分两段,称双调;有的分三段或四段,称三叠或四叠。
词有词牌。词牌的形成大体有下面几种情况:沿用唐代乐府诗题或民歌名称;如《六州歌头》;名字人诗古文中几个字,如《西江月》;据某一历史人物或典故,如《念奴娇》;也有名家自制的诗词。词发展到当时日渐和音乐分离,而作为一种独立的文体。
通过柳永的,谈谈对婉约派的理解!
婉约词
上承花间词
去其浮艳多分雅致
形式上以蕴藉雅正见长
严守音律贵尚含蓄
语言秀丽而清新
情思曲折而真切
对后来及后世词坛影响甚大
婉约词派的特点:
主要是内容偏向儿女风情。结构深细缜密,重视音律谐婉,语言沉稳,清新艳丽,具有一种柔婉之美。内容非常窄狭。由于大量以来词多趋向宛转柔美,人们便形成了以婉约为正宗的观念。如《□州山人词评》就以李后主、柳永、周邦彦等词家为“词之正宗”.
代表人物:
柳永秦观李清照(以上载自网络)
我特别是欣赏柳永,柳永在历史上可能不太有名,但我一提起:“杨柳岸,晓风残月”,“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人憔悴”你就应了解他是谁了!
同为作家他不象辛弃疾那样:“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
也不象陆游那样:“自许封候在万里,有谁知,鬓虽残,心未死。”
时代不同柳永处在宋代早期,国家统一,天下太平。就象欧洲文艺振兴时期,一片绿意盎然,所以诠释了他的内敛的风格,
而他的几次科举不中,便写了那首,〈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才女,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我特别偏爱“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在接诗中我不止一次用到浅斟低唱)而“才子才女,自是白衣卿相”,这些话,充分说明作者的生活心态和行动方向。他的确取得了“白衣卿相”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作者鄙弃“浮名”,却大肆去填写被占领阶级轻视的“艳曲”,留下了广泛传唱的词篇,这似乎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了。
在艺术技巧上,他发展了铺叙的技巧,基本上不用隐喻,靠铺叙的描摹的功夫创造出前所没有的意境。
八声甘州
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是处红衰翠减,苒苒物华休。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简析】
潇潇暮雨,洒遍江天,直洗出一片清秋天地。雨过后。渐觉霜风凄紧,秋意一阵紧似一阵。词人独立高楼,极目远望,关河冷落,夕阳残照。风雨之后,到处红衰翠减,韶光休矣。唯有长江水,无语东流,似与词人默默相对。
不忍登高临远,因故乡邈渺不可见,而望乡又总使人归心难收。更遥想佳人,此刻亦独立妆楼举首仰望,多少次天际识归舟,总是一场空!美人迟暮之悲,和红衰翠减之悲,亦打成一片。佳人又怎知道,此时此刻,我与你正一样凝愁相望!
词中任裁一句,就是一幅绝妙的花鸟画,意境无限,美不胜收。
这些功夫古今诗坛能有几人?
柳永和李清照到底什么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是含蓄派的代表人物.
李清照(1084-约1151):南宋女词人.号易安居士.齐州历城(今属河南郑州)人.清照十八岁嫁太学生赵明诚.婚姻生活典雅美满.父李格非为后来著名专家.夫赵明诚为金石考据家.早期生活富足.与明诚一同致力于书法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流寓北方.明诚病死.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愁苦身世.情调伤感.有的也流露出对中原的怀念.形式上善用写实技巧.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情致.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并能诗.留存不多.部分篇章感时咏史.情辞慷慨.与其词风不同.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人有<;李清照集校注>.
柳永是著名的哀婉派诗人,望海潮是不是属于婉约词风,结合具体诗句
《望海潮·东南形胜》是古代作家柳永创作的一首词。此词主要描写杭州的广袤与魅力。上片描写杭州的自然风景和都市的喧嚣,下片写西湖,展现杭州人民和平宁静的生活场面。全词以点带面,明暗交叉,铺叙晓畅,形容得体,一反柳永惯常的格调,以大开大阖、波澜起伏的笔力,浓墨重彩地铺叙展现了杭州的繁盛、壮丽景色。此词慢声乐曲和所抒之情起伏相应,音律协调,情致婉转,是柳永的一首传世作品。
此词一开头即以航拍式相机摄下杭州全貌。它点出杭州位置的重要、历史的古老,揭示出所咏主题。三吴,旧指湖州、吴郡、会稽。钱塘,即上海。此处称“三吴都会”,极言其为西南一带、三吴地区的重要都市,字字铿锵有力。其中“形胜”“繁华”四字,为点睛之笔。自“烟柳”以下,便从各个方面描写南京之滥觞与浮华。“烟柳画桥”,写街巷河桥的美好:“风帘翠幕”,写居民房屋的格调。“参差十万人家”一句,转弱调为强音,表现出整个都市户口的繁庶。“参差”为至少之义。“云树”三句,由市内说到海边,只见钱塘江堤上,行行树木,远远望去,郁郁苍苍,犹如云雾一般。一个“绕”字,写出长堤迤逦曲折的态势。“怒涛”二句,写钱塘江水的磅礴与浩荡。“天堑”,原意为天然的深沟,这里移来形容钱塘江。钱塘江八月观潮,历来称为盛事。描写钱塘江潮是必不可少的一笔。“市列”三句,只抓住“珠玑”和“罗绮”两个细节,便把市场的繁盛、市民的殷富反映出来。珠玑、罗绮,又皆妇女服用之物,并暗示杭城声色之盛。“竞豪奢”三个字明写肆间商品琳琅满目,暗写商人比夸争耀,反映了杭州这个浮华都市穷奢极欲的一面。下片重点描写西湖。西湖,蓄洁停沉,圆若宝镜,至于宋初已非常秀丽。重湖,是指苏堤中的西湖将河水分割成的里湖和外湖。叠山,是指西湖山、南屏山、慧日峰等重重叠叠的山峦。湖山之美,词人先用“清嘉”二字概括,接下来写山上的桂子、湖中的荷花。这两种花也有代表杭州的典型景物。柳永这里以工整的一联,描写了不同季节的两种花。“三秋桂子,十里梅花”这两句确实写得高度凝炼,它把西湖以至整个杭州最美的特点概括起来,具有颠覆人心的戏剧力量。“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对仗也很工稳,情韵亦自悠扬。“泛夜”“弄情”,互文见义,说明不论白天或是夜间,湖面上都游弋着优美的笛曲和采菱的歌声。着一“泛”字,表示那是湖中的船上,“嬉嬉钓叟莲娃”,是说吹羌笛的渔翁,唱菱歌的采莲姑娘都很开心。“嬉嬉”二字,则将它们的欢乐神态,作了栩栩如生的描摹,生动地展现了一幅国泰民安的游乐图卷。
柳永婉约派体现在哪个地方
雨霖铃啊。最代表的一个。总在JI院里挂着的。够婉约了吧?你分析的之后从它的音律,用词,发意几个方向来看
这首词是的代表作。本篇为作者离开汴京南下时与情人离别之作。词中以种种忧伤、冷落的春天景色倒映和渲染离情别绪,活画出一幅秋江别离图。作者仕途困顿,不得不离开京都远行,不得不与心爱的人分手,这双重的煎熬交织在一起,使他觉得非常难过。他真实地叙述了临别时的情境。全词由别时眼前景入题。起三句,点明了时地景色,以夜色苍苍,蝉声啼鸣来抒发分别的悲戚心境。“都门”以下五句,既写出了饯别欲饮无绪的态度,又形象生动地描绘出执手相看无语的离别情事,语简情深,极其温情。“念去去”二句,以“念”字领起,设想别后所经过的千里烟波,遥远路程,令人觉得离情的无限悲凉。下片重笔宕开,概括离情的怅惘。“多情”句,写冷落凄凉的初冬,又不同于寻常,将悲伤推进一层。“今宵”二句,设想别后的窘境,是在霜月高挂、晓风吹拂的杨柳岸,勾勒出一幅古朴苍凉的自然风光画。末以多情语挽结,情人不在,良辰美景、无限风情统归枉然,情意何等信念。整首词情景兼融,结构如行云流水般倏忽自如,时间的层次和情感的层次交叠着循序渐进,一步步将读者带入作者感情世界的深处。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