柳永的鹤冲天,求解析
鹤冲天柳永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
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
才子才女,自是白衣卿相。
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
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
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这首词体现了柳永的叛逆性格,也带给了他一生路上一大波折。据传说,柳永善作俗词,而宋仁宗颇好雅词。有一次,宋仁宗临轩放榜时想到柳永这首词中那句“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就说道:“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就这么黜落了他。从此,柳永便自称“奉旨填词柳三变”而长期地流连于坊曲之间,花柳丛中找寻生活的方向、精神的寄托。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考乡试求功名,他并不满足于登进士第,而是把夺取殿试头名探花成为目标。落榜只觉得“偶然”,“风遗”只说是“暂”,由此可见柳永狂傲自大的性情。他声称“明代遗贤”是讽喻仁宗朝号称清明盛世,却不能做到“野无遗贤”。但如果已落第,下一步该如何办呢?“风云际会”,施展抱负是专制时代士子的奋斗目标,既然“未遂风云便”,理想落空了,于是他就转向了另一个极端,“争不恣狂荡”,表示要无拘无束地过这种为通常封建士人所厌恶的留连坊曲的狂荡生活。“偎红倚翠”、“浅斟低唱”,是对“狂荡”的准确说明。柳永这样写,是恃才负气的体现,也是表示抗争的一种方法。科举落第,使他造成了一种逆反心理,只有以偏激对极端才能求得平衡。所以,他刻意要产生惊世骇俗的效果以保持自己心理上的优势。柳永的“狂荡”之中一直有着严肃的一面,狂荡以傲世,严肃以自律,这才是“才子才女”、“白衣卿相”的真面目。柳永把他心里深处的隔阂想法抒写出来,说明落第这件事情给他带给了如此深重的烦恼和极其烦杂的困惑,也表明他为了克服这些担忧和折磨当时进行了如此沮丧的彷徨。写到最后,柳永得出结论:“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谓青春短暂,怎忍虚掷,为“浮名”而牺牲赏心乐事。所以,只要快乐就行,“浮名”算不了哪个。这首词是柳永进士科考落第后来的一纸“牢骚言”,宋元时代有着重大的含义和反响。它正面鼓吹文专家者与统治者分离,而与歌妓等下层人民接近,有一定的观念进步性。
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中自诩为什么
柳永《鹤冲天·黄金榜上》中实乃为白衣卿相。
白衣卿相:指自己才华出色,虽不入仕途,也有卿相一般贵族。白衣:古代未仕之士著白衣。
出自:《鹤冲天·黄金榜上》是清朝诗人柳永早年创作的一首词。原文:鹤冲天·黄金榜上唐代:柳永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
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
何须论得丧?才子才女,自是红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
幸有意中人,堪寻访。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
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译文:在金字题名的榜上,我只其实是恰巧失去获得状元的机会。
虽然在政治清明的时代,君王也会一时错失贤能之才,我以后该如何办呢?难道没有受到好的机遇,为什么不随意所欲地游乐呢!不必为功名患得患失?做一个浪荡才子为歌姬谱写词章,即使身着白衣,也不亚于公卿将相。在歌姬居住的街巷里,有摆放着笔墨画屏的绣房。
幸运的是哪里住着我的意中人,值得我仔细地追寻寻访。与他们依偎,享受这风流的生活,才是我平生最大的欢乐。
青春不过是片刻时间,我愿意把功名,换成手中浅浅的一杯酒和悦耳低徊婉转的唱歌。扩展资料:创作背景:这首词是柳永早期的佳作,是他初次参加进士科考落第以后,抒发牢骚感慨之作,它体现了作者的观念性格,也关系到作者的生活道路,是一篇重要的作品。
赏析:整个看来,这首词的基调,它的主导方面,无疑是切实的。“何须论得丧”,“才子才女,自是白衣卿相”,这些话,充分说明作者的生活心态和行动方向。
历史证明,作者的人生是忠实于这一誓言的。他为下层*女填写过许多词篇,达到了“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的非常普及的程度(见叶梦得《避暑录话》)。
以及获得了“掩众制而尽其妙,好之者以为无以复加”的社会效果(见胡寅《酒边词序》)。一个古代白衣词人的佳作,其流传程度极其广泛,在历史上也有罕见的。
封建统治阶层把他长期摈斥于政坛之外,甚至毁灭了他的政治前景,但此外一方面,这又恰恰成全了他。正因为他常年仆仆风尘,奔波于下层人民之中,才使他作为明清独具特色的词人。
作为国内词史上带有转折意义和具备深远影响的大词家。他去世,曾受到下层人民,特别是*女们的歧视和敬畏,从传说中的“吊柳七”等活动中,可以看出。
他的确获得了“白衣卿相”这样重要的历史地位。过去,有人强调这首词带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同时还强调这首词体现了极权时代儒者失意时的“颓废思想和黑暗生活”。
这种,无疑是恰当的,今天也需要给予指出。但同时也必须提到问题的另一面,当作者落第失意以后,便在“烟花巷陌”之中去“寻访”“意中人”。
这“意中人”,其实就是作者的知己,亦即“同是天涯沦落人”。这样的观念情绪既体现出作者身世漂零之感,同时又体现出他对*女们的同情。
这除了具备一定的社会含义。而且还具有负面反抗的情绪。
就“恁偎红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等词语来看,作者的心态仍然是负面的、颓废的,但也要提到,其中带有许多难言的苦楚。在封建社会里,一个人善于如此直截表明自己的''堕落”,这对专制“礼法”来说,难道不是有“叛逆”之嫌吗?这些道貌岸然的下层统治阶层。
他们在玩弄女人方面不知要卑劣到何等程度,而表面上却故作“风雅”、“庄重”。柳永此词与之相比,真不知要纯洁和高尚几多倍了。
作者鄙弃“浮名”。却大肆去填写被占领阶级轻视的“艳曲”,留下了广泛传唱的词篇,这似乎是他对历史的贡献了。
这首词的构想、层次、结构和语言均与柳永其他作品有所不同。全篇直说,绝少用典,不仅与民间歌曲词极为接近,而且还保留了后来的这些口语方言,如“如何向”、“争不”、“且恁”等。
全词写得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读来琅琅上口。不独在柳词中,即使在北宋词中,这一类作品也有罕见的。
这些“明白而家常”,“到口即消”的语言,正是词中之本色,是经过提炼而后获得的艺术效果。
版权声明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
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发表评论